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局面,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2013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449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9%;实现工业总产值215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实现增加值39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列江苏、广东、山东之后。
特色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一批民营企业活跃、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基地,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重点企业和优势行业。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数控机床、环保装备、余热发电锅炉、DCS控制系统等已为国内重大工程配套或替代进口。纺织装备、轻工装备、农业装备、基础零部件等优势行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装备制造业加快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了传统机械装备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精准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装备小巨人。
集聚程度较高。我省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重点集中在杭-绍-甬区块和温-台区块。现已建成乐清工业电气、杭州装备制造、新昌轴承、舟山船舶修造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嘉兴光伏装备、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舟山船舶装备、永康现代农业装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诸暨现代环保装备、柯桥和新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具有明确产业方向的省级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
但是,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仍面临着增长速度趋缓、创新投入不足和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十二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17%下降到7%,规模以上装备企业R&D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仅为1.2%,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
(二)面临形势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做出战略部署,抢占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制造业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加强前瞻部署,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同时发挥“既有优势”,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我省表现尤为明显。未来5-10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切实增强我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建设“美丽浙江、美好生活”总要求,以工业强省建设为目标,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提升创新水平,加快推进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建立网络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两化融合。抓住我省建设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契机,结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实现“四个全覆盖”:以物联网为主导,加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对机电类等产品的全覆盖,“机器换人”对规上工业企业、机械零配件加工户的全覆盖,网络销售对规上工业企业的全覆盖,网络(绿色)制造方式对有污染企业全面改造的全覆盖。坚持错位发展。依托省级装备产业高新区建设,按照“一地一主业”要求,充分发挥各地现有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差异竞争、优势互补,形成全省各地特色明显、主业突出、互相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快世界级装备企业和国内领军企业落户浙江,做大做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夯实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
坚持市场引领。抓住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优势,加快推进高端装备产品进口替代;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我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形态高端化的装备新兴市场;通过“招商强链”,进一步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建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主要发展目标是:
1.规模效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1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工业增加值率提高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5.4万元/人,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创新发展。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群。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超过40%,专利授权量增长达35%,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5%,培育100家以上装备制造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0家具有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成100家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实践基地。
3.结构优化。优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培育5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5000家以上“专精特高”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达300家,培育1000家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0个左右省级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和50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人才集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领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数不断增加,省级“千人计划”专家达1500人,建设300家左右装备制造相关领域院士工作站,培养1000名以上装备制造类工程硕士,切实加强高端装备制造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重点领域和布局
依托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进一步细分市场,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形成依托高新区与产业基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错位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等十个领域。
(一)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整车设计、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环节,以创新商业模式为手段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以培育发展骨干企业为抓手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以杭州、宁波、金华等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为基础,加强省内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同;以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等5个已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为主要载体,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萧山临江新能源运输装备高新园区建设。轨道交通装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重点发展各类城市地铁(轻轨)车辆,加强车辆及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本地化生产,推进杭州、宁波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
1.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
发挥我省纯电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强省内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同,提高整车企业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电池等零部件配套的本地化配套比例,形成整车与零部件互动发展的格局。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不低于150公里,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重点加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研发与产业化,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安全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车辆运营管理系统无故障运行;电池管理系统单元监控模块电压测量精度在200mv以内;应用石墨烯隔膜材料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电池和电驱动系统成本明显下降。
2.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发展各类城市地铁(轻轨)车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关键零部件(车辆转向架),车辆架修和大修;牵引电气控制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二)高端船舶装备
抓住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良好机遇,实现我省船舶研发、设计与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制造能力和现代造船模式的突破,全面提升我省船舶产业集中度、品牌影响力和本土配套率。以高端特种船舶、船用核心配套产品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船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舟山船舶装备高新园区建设。形成以舟山为核心,宁波、台州、温州、杭嘉湖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船舶产业集群。
1.高端特种船舶
重点发展5000车以上汽车滚装船、万吨级以上化学品船、中小型等级LPG和LNG液化石油天然气船、豪华客滚船等运输船舶;万吨级疏浚船、海工支持船、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船等工程船舶;海洋执法巡逻舰、新型远洋渔船、渔业加工船、水域环境检测船、水域污染清理船、江河湖泊清淤船等专业工作船舶;运动休闲船艇、公务艇、商务艇、豪华游艇、中型豪华邮轮等新兴市场产品。
2.船用核心配套件
重点发展船舶动力、船舶电子等船用核心配套件。船舶动力系统主要发展满足国际新标准要求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智能化电控系统、大型及新型推进装置、高端船用发电设备、高端船用齿轮箱、大型螺旋桨等。船舶电子产品主要发展中高频通信设备、卫星通信终端、内通系统、自动标绘雷达、卫星定位设备、电子海图仪、新型陀螺仪、测深仪等通讯导航类产品;主机遥控、无人艇航控系统等自动控制类产品;机舱监测报警系统、船舶避碰系统等运行监控类产品。
(三)光伏及新能源装备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面向新能源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光伏、风电、核电、清洁高效火电和水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成套装备。深入推进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推进嘉兴光伏产业装备高新园区建设,以杭州、温州为中心的风机整机及核心配套装备产业基地,以杭州、金华、绍兴为中心的清洁高效火电和水电产业基地。
1.光伏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及光伏专用设备;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太阳能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
2.风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2.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5MW以上海上风电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风电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
3.核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核岛蒸发器主要设备等核能装备关键部件;主泵、关键泵阀、核电仪控等。
4.清洁高效火电和水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及关键辅机;百万千瓦空冷电站机组及关键辅机;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及关键辅机等。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等。
5.超、特高压、智能电网输变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超、特高压直流和交流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包括交流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互感器;±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设备等);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柜);柔性(FACTS)输变电设备等)。
(四)高效节能环保装备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成制造商和工业工程公司,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水处理及回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城市餐饮垃圾装运处理装备、河网疏浚清淤装备、河湖面藻类处理保洁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及成套装备环境运行服务技术。加快丽水节能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杭州、宁波两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一批水处理、海水淡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节能和变频技术等装备特色基地。深入推进现代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园区建设。
1.高效节能装备
重点开发大型余热余压回收成套装备及关键部件;工业锅炉智能燃烧系统;板管蒸发式冷凝空调设备;节能工业粉体烘干设备;大型铜加工高效、连续化生产设备。
2.水处理及回用装备
重点发展污水一体化生物处理装备;油污染防治成套技术装备;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污水处理技术装备;污泥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装备;新型高效膜分离、微滤净化处理、海水淡化设备。
3.大气污染防治装备
重点发展燃煤电站;钢铁烧结机;工业锅炉;水泥窑炉等行业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烟气净化技术装备。
4.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重点发展30万辆/年报废汽车处理线;废塑料复合材料回收处理成套设备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2—10万吨/年PET瓶处理线;垃圾分拣及处理线;医药化工、医疗、重金属等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装备。
5.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重点发展污染源连续自动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与设备;污染治理工程管控一体化及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体系;城际环境参数监测网络等。
(五)智能纺织印染装备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成套、系统、智能化的高端纺织印染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以节能环保智能印染装备、新型纺纱织造装备、高速数控针织装备、高效智能化纤和丝绸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新昌、绍兴柯桥智能纺织印染装备高新园区建设。力争在纺织印染装备细分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主导产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高端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的重要基地。
1.节能环保智能印染装备
突破基于机器人的高端圆网、平网印花技术与装备、小浴比染色机、节能环保型定形机等关键技术,替代进口;突破数码纺织喷印装备和大批量定制平台关键技术,构建新一代数码喷印产业链,提高数码喷印在印染产业中的比重。
2.新型纺纱、织造装备
突破全自动转杯纺纱机、智能化全自动络筒机等新型纺纱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突破高速数码喷气织机、超启动剑杆织机等关键技术,满足国内纺织企业改造升级的需求。
3.高速数控针织装备
突破新一代智能针织装备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促进纺织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突破高效多功能针织横机、智能高速经编机等关键技术,针织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高效智能化纤和丝绸装备
突破全自动纺丝机纺丝卷绕关键技术、智能化节能型高速加弹机关键技术,实现全自动纺丝机批量化生产,高速加弹机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替代进口;研究开发智能化自动缫丝机并实现产业化生产,促进丝绸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六)现代物流装备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依托集成制造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与工业设计、控制软件等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提升现代物流装备的协同发展能力。重点发展仓储物流装备、装卸物流装备、城市配送物流装备、特种化学运输装备与特种冷链运输装备、智能化系统集成、物流装备电子、现代物流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等。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园区建设。
1.仓储物流装备
重点发展堆垛机、智能室内搬运装备、出入输送设备、升降设备、智能立体仓储装备,以及计算机管理和监控系统。
2.装卸物流装备
加强自动搬运车、叉车、智能电梯等产品的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装卸装备、自动搬运装备等。
3.智能化系统集成
重点发展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包裹自助交接终端和管理系统等。
4.物流装备电子
重点发展用于提升工业车辆的自动化,AGV自主导航、集群可靠运行能力的装备电子;物流自动化软件等。
(七)现代农业装备
结合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产业的战略部署,立足我省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基础和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智能化成台套农机田间作业装备,基于农用物联网的自动化园林与林业装备,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茶叶、棉花等能替代人工作业的采摘收获装备等。深入推进永康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园区建设。加快湖州、台州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
1.智能化成台套农机田间作业装备
重点开发50-80马力轮拖、50马力以下船型拖拉机等水田滩涂作业成台套农机装备;25-75马力智能化履带收割机等丘陵微耕作业成台套农机装备;智能化多功能高速插秧机、全液压驱动株距无级可调的插秧与植保一体机、80/130马力纵轴流双滚筒复合型收割机等智能化收种作业成台套农机装备。
2.自动化园林和林业装备
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农林领域的应用发展,开展基于农用物联网的智能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遥控技术等智能化农林装备关键技术开发,重点发展自充式无人操作智能草坪机、农用遥控无人机、自动化智能采茶制茶装备、乘坐式智能绿色割草车等智能化、自动化专用园林装备,多功能模块化营林管理机、林业育苗播种机、自动化抚育等智能化营林装备。
3.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
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企业,开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成台套装备。以数字化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面向资源集约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肥药精准施用装备、新型节水灌溉装备。针对南方山区病虫害防治区域大、面积大的特点,引进先进工艺与设备,加快发展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和排灌机械,重点突破智能节水灌溉装备生产技术,完成智能多功能田园喷灌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展智能喷灌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储备。
4.茶叶、棉花等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
以替代人工采摘为目标,加快开发轻便、适用、精准、高效的农业经济作物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重点开发25马力以下农业经济作物小型自动化采摘收获装备,以全天候环境下的智能识别定位技术,精准采摘收获技术等为突破口,完成智能茶叶采摘机、智能棉花采摘机等能替代人工作业的采摘收获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八)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
加快我省医疗装备产业链培育建设,推进我省优势产业升级,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制约,重点发展穿戴式智能检查类产品、成台套智能网络检查设备、移动手术急救车等手术装备、智能化护理设备、康复设备、特种陪护机器人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设备与器械,基本满足临床常规诊疗需求;加快发展数字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产品,深入开展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余杭现代医疗设备高新区、桐庐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杭州、宁波等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集聚区。
1.特色优势医疗设备与器械
重点发展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血液透析装置、婴儿培养箱,以及高端医疗耗材等特色优势领域。
2.自主高端医疗设备与器械
重点发展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内窥镜、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植入设备等先进治疗设备等。
3.新型医疗服务系统
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数字健康、移动医疗等产品,开展“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检测、诊断、医疗外包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医学服务。
(九)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
围绕我省“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高性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检测设备、智能成套装备电子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加快推进建设以杭州、丽水、台州、余姚等地为重点的工业行业用机器人基地,以杭州、湖州、乐清、上虞等地为重点的智能控制系统基地,以杭州、湖州、嘉兴、金华、新昌、诸暨等地为重点的高档数控机床基地。努力形成工业行业用机器人、服务行业机器人、消防安全特种机器人等各具特色、差异化布局的机器人生产基地。
1.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电焊机器人、锻造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爬墙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安防、巡检、排爆、环保机器人,以及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
2.智能可穿戴设备
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提升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水平。结合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优势,围绕医疗健康、运动健身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积极开发军用及其他特种用途智能可穿戴产品。
3.高性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重点发展百万吨乙烯装置自动化仪表DCS系统;6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DCS系统;大型煤化工DCS系统;输变电设备状态智能检测/诊断仪器或系统;大容量高效蓄能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S);大型LNG成套装置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城市智能化交通监控系统;在线水质监测分析装置;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水质连续监测系统;激光气体分析装置。
4.高档数控机床
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自动化专用数控生产线;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锻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数字化工具系统及量仪,关键部件。
5.高性能检测设备
重点发展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性能气相色谱仪;高性能液相色谱仪;北斗导航系统。
6.智能成套装备电子
重点发展用于铸造、车削、磨削等工业成套装备的电子控制系统;智能纺织及印染装备电子控制系统,重点是纺织机械嵌入式控制系统;智能化印刷装备电子;用于光伏发电装备电子等。
(十)关键基础件
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大型传动件,高压智能液压元件,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高强度紧固件和模具7类关键基础件。加快推进建设以杭州、温州、新昌等地为重点的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基地;以温州、台州、萧山等地为重点的大型传动件基地;以杭州、仙居、乐清等地为重点的高压智能液压元件基地;以杭州、永嘉、温岭等地为重点的高性能泵阀基地;以杭州、湖州等地为重点的特种电机基地;以宁波、嘉兴、永康等地为重点的高强度紧固件基地;以余姚、宁海、黄岩等地为重点的模具基地。
1.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
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列车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和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2.大型传动件
重点发展2.5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齿轮箱;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核电循环水泵齿轮箱;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高速齿轮调速装置;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大功率采煤机齿轮箱;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用高速齿轮箱和高精特齿轮。
3.高压智能液压元件
重点发展高压柱塞泵;工程机械行走与回转马达及减速总成;工程机械负荷传感多路阀;液压元件用电子控制器;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农业机械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高效集成的气动元件及系统;节能高效液压控制系统;精密液压铸件;智能阀门执行机构和大型真空液压机组。
4.高性能泵阀
重点发展核Ⅱ、Ⅲ级用泵阀产品;超(超)临界电站用泵阀;亚临界减温减压阀;电站烟气脱硫泵;石油化工行业高、低温阀门;高效流程泵;无轴封回转动力泵(磁力泵、屏蔽泵);油气混输泵;集输管线工程用高效、高可靠性泵阀;高可靠性、长寿命的污水泵、杂质泵、污泥输送泵、矿山杂质泵;高效节能节材泵。
5.特种电机
重点发展微特电机;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
6.高强度紧固件
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紧固件;风力发电配套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核电专用紧固件;飞机专用紧固件;轨道交通扣件。
7.模具
重点发展大型及精密、高效塑料模具;铸造模具;轮胎模具,精密、高效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及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模具,为C级轿车整车车身成形生产配套的覆盖件及车身模具;金属粉末注塑成形模具。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培育一批“名企”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一批百亿级的“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龙头型”大企业和一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多层次有机分布的装备制造企业梯队。一是培育05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全面实施“三名”工程,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汽车、重大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培育50家在全国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市场占有率高、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发挥百亿级以上骨干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骨干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二是培育05000家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化创新、专业化制造、精益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形成一批“专精特高”的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能力。三是培育0100家集成制造企业和工业工程公司。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总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并在企业发展空间、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二)推进一批项目
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各环节项目建设,围绕五水共治、机器换人、两化融合、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强化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保障,用足用好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着力推进一批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层次的重大项目。一是引进一批国际先进项目。利用我省纺织装备、农机装备、物流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对生产设备改造升级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吸引国际一流设备制造商在我省设厂,推动我省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二是实施一批“央地共建”项目。利用我省地理、资本、人才、市场等优势,主动对接中央直属企业,实施一批央地共建项目,在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光伏发电装备、船舶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相关领域实现突破。三是培育一批成长性强项目。发挥我省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市场灵敏度高的优势,大力扶持从事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生物电子等前沿领域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使其快速成长为行业内“小巨人”企业,为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开发一批新产品
围绕高端装备重点发展产品领域,鼓励、支持企业开发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产品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一是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攻关专项。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先进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组织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二是组织实施“百千万”新产品开发计划。发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的支撑作用,开发完成100套成台套智能化装备、1000台智能单机装备、10000种智能化新产品。继续做好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备案、鉴定和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评选,深化装备首台(套)产品认定和奖励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新产品(新技术)和首台(套)产品开发认定推广机制,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三是抓好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风险补偿机制,为省产重大成套设备开拓市场提供机制保障;围绕装备重点发展领域,不定期召开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现场会,为装备企业与用户企业搭建对接平台;编制印发“浙江制造精品”目录,提高省产装备产品在政府采购和政府性投资工程中的应用比重。四是深化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依托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强装备新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协同配合,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共同支持装备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
(四)做强一批产业链
结合我省现有产业链分布,进一步推进完善各高端装备高新区的功能和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链。一是提升优势产业链。以高新区为依托,深化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杭州和金华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嘉兴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与用能装备、舟山重点发展船舶装备、绍兴重点发展智能纺织印染装备、永康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湖州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装备。二是培育新型产业链。围绕下一步发展重点,细分市场,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医疗装备、节能环保、关键基础件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装备高新区。三是补齐产业链短板。各装备高新区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创新设计、“众创设计”以及整机、整车、系统装备设计等产业,提升装备基础设计水平,增强创新设计能力;大力发展专用电子、核心芯片、系统软件、在线检测,提升装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夯实智能化部件基础;着力做专做强云工程、云服务等信息工程公司,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水平,完善“云网端”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装备制造业平台的支持力度。
(五)打造一批产业平台
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加强要素保障,统筹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到2020年培育形成50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个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一是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国家高新区。基于我省现有装备制造业特色基地建设,在加快建设杭州装备、新昌轴承、乐清电气和舟山船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培育诸暨环保装备、金华农机装备、湖州物流装备等特色基地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并积极推进其创建成为国家高新区,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我省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二是培育一批省级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借力我省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按照“一地一主业”的产业布局,再积极培育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医疗装备等新的装备产业高新区,高起点构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发展主业突出、发展后劲强劲、竞争优势明显的省级现代装备高新区。三是建设一批现代装备制造业特色基地。顺应我省块状经济的发展特点,加快形成土地、水、电等要素倒逼机制,引导装备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全国装备制造细分市场若干产业基地。
(六)发展现代制造模式
根据市场和用户对装备生产企业制造能力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以及对产品提出的高品质、跨平台、个性化、超常化和服务一体化等变化,积极引导企业由传统制造方式向现代制造模式转变,不断提升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是推进标准化模块化制造模式。。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基础标准、试验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订。重点推进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制造、模块化装配在汽车、船舶等成套设备领域的推广应用。二是推进协同制造模式。重点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紧密型协同制造模式、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与制造相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集装备工业设计与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模式等3种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模式,推动企业由单打独斗向具有工程设计、装备制造、运行调试、维修检测、配件专供的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制造模式转变。三是推进智能制造模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系统,实现单机生产向连续化生产转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减少用人、用水、用电量,降低工业三废排放量。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工程”,重点支持100家示范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方式广泛应用。四是推进绿色化制造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利用,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开发水平,应用节能环保材料,强化质量体系认证,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七)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建设一个有作为政府的要求,准确发挥政府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服务和引导作用,用好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发挥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作用,积极优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各级一把手主抓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机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先项目,全力推进我省从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二是健全实施机制。建立由省政府领导负责,省经信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制订年度工作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督查;建立省、市、县(市、区)政府相应的工作体系,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保障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建立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适时调整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和布局,不断优化规划保障措施,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施。三是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最大程度地落实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原则。四是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多层次人才体系,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激励与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五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建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建立民间资本与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机制,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高端制造业项目,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