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时尚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2013年,全省时尚产业销售收入约为3000亿元,并在制造业基础、创意设计、品牌企业培育和营销渠道开拓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具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基础
我省已形成了杭州女装、宁波男装、温州鞋业、绍兴纺织面料、海宁皮革制品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2013年,全省纺织服装制造业、皮革制品制造业、家居用品制造业、珠宝首饰与化妆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810亿元、1427亿元、2359亿元和348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通过技术改造,一批重点企业的装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已具备生产国际一流品牌产品的能力。
(二)具有一定的创意设计能力
我省初步建成了12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区域性创意设计支撑能力逐步提升,如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已集聚1200余名工业设计人才,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2013年,全省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工业设计收入达到12.3亿元。同时,企业创意设计能力日趋增强,不少重点企业设计研发人员达到50人以上,部分企业通过在国际时尚中心建立设计工作室,时尚设计水平趋近国际前沿。另外,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通过开设时尚产业设计专业,为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撑。
(三)具有一批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
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实施品牌战略,我省在服装、皮革、家居、珠宝首饰与化妆品等行业形成了一批全国性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2013年,我省38家企业入选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5家企业入选皮革行业十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一些企业通过掌控产品设计和营销渠道,实行无工厂外包生产的“虚拟经营”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开设专柜、直营店等,实现了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同时,区域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具有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网络
我省时尚产业自主品牌营销渠道不断拓展,营销方式不断创新。一批自主品牌企业不断完善传统营销渠道,重视品牌宣传与推广,企业直营连锁店、特许加盟店等零售终端遍布全国,实现了“生产-销售-服务”的一体化。同时,电子商务正成为时尚产业新的营销渠道,如杭州服装企业中已有70%试水电商,从线下渠道拓展到线上推广。此外,一批传统专业市场通过改造升级,正成为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如海宁中国皮革城已成为旅游购物、消费体验的窗口,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连锁市场。总体来讲,我省时尚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与制约瓶颈。一是设计研发能力不足。时尚设计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领军人物。二是自主品牌影响力不足。与国际时尚品牌相比,我省时尚品牌知名度和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品牌文化底蕴和品位不足,设计师品牌较少。三是时尚产业链各环节联动不足。创意设计、营销等环节与制造环节协作不紧密,教育培训、媒体宣传、时尚活动等对时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时尚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一批快时尚品牌加快进入国内市场,对我省时尚产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加强规划引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时尚产业作为新产业、大产业加以培育发展,对我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构筑时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按照“强化两端、优化中间、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要求,着力提升时尚产业设计创新能力,着力提升时尚产品营销渠道掌控能力,着力提升时尚产业智慧制造水平,着力提升重点时尚龙头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着力提升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基地对时尚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形成我省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浙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设计引领。强化创意设计对于促进时尚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在引培创意设计人才、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坚持重点突破。时尚产业发展要着力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等方面实现突破,以点带面,推进全省时尚产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加强制造业与创意设计以及营销策划、媒体宣传、现代物流等的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上下游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时尚产业链。
——坚持“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时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工业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营销模式网络化、全面管理信息化。
——坚持绿色发展。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绿色理念贯穿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全过程,适应全球时尚产业低碳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把时尚产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万亿元的大产业,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时尚产业基地,形成以设计、营销为核心,以制造制作为基础,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时尚产业体系,实现我省从传统产业加工制造中心向以创意设计引领的时尚产业创造中心转变,成为国内时尚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产业规模和效益目标。时尚产业推进机制持续完善,形成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协调完善的时尚产业链。时尚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以上,时尚产业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销售利润率实现较大幅度提高。
——重点企业和品牌目标。自主品牌数量及影响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100个国内知名的时尚品牌龙头企业,其中百亿以上大企业达到10家;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创新设计和人才目标。。设计创新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形成一批设计研发人员超百人的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设计人才进一步集聚,培养100个时尚产业高端设计领军人物,并引进一批国外知名设计师,形成由设计创新引领带动时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时尚名城和特色时尚产业基地目标。创建杭州、宁波、温州3大时尚名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对全省时尚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形成时尚产业与大都市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时尚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战略重点,对全省拟重点发展的五大时尚产业领域实行分类指导。
(一)时尚服装服饰业
依托我省服装服饰业基础,重点发展丝绸、女装、男装、童装、休闲装、纺织面料等。紧跟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积极发展一批快时尚品牌产品。通过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元素与国外元素的融合,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时尚服装。倡导发展以绿色纤维、高感性纤维、功能性纤维等作为面料的服装服饰,突出服装服饰的功能性、美观性、舒适度以及高附加值。打造成为国际丝绸时尚中心、中国时尚纺织面料中心、国内领先的时尚服装基地。
(二)时尚皮革制品业
依托我省皮革制品业基础,重点发展一批时尚皮鞋、皮包、皮具制品及皮衣。加快提升皮革制品的设计水平,打造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自主品牌,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紧跟绿色发展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快使用生态皮革、特殊效应革和特种皮革作为皮革制品原料,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吸引力、个性化。打造成为集设计、制造、交易、发布为一体的中国时尚皮革中心、国际知名的时尚皮革产业基地。
(三)时尚家居用品业
围绕现代生活品质需求,重点发展家具、厨具、家电、照明灯具、工艺美术品、家用纺织品。注重家居用品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智能高效、美观舒适。加强物联网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变频技术、电子感应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家居产品向提供整体设计、安装和售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一步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时尚家具、家电、工艺美术品基地和中国时尚厨具中心。
(四)珠宝首饰与化妆品业
结合我省珠宝饰品与化妆品业基础,加快发展一批高档黄金首饰、珍珠饰品、日用饰品及化妆品等。进一步提升珠宝饰品设计水平,在吸收国际前沿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艺术感、时尚感和民族感。加大化妆品原料的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化妆品向中高端发展。打造成为中国流行饰品中心,打造若干国内珠宝首饰与化妆品知名品牌。
(五)时尚消费电子产业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新型电子终端产品、数字家庭产业和动漫产业。围绕可穿戴电子产品产业链,重点突破传感器技术、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独立运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力争在未来发展中抢得先机。建立数字家庭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完善数据家庭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营、消费产业链。加快提升动漫产业设计创意能力,培育一批动漫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及工作载体
(一)主要任务
——着力提升时尚产业设计创新能力。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合理推进、全程评价、动态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时尚产业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进一步整合企业内设计研发力量,吸引高端设计资源,形成设计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时尚产业与国际接轨,鼓励时尚企业加强与国际时尚产业的交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时尚企业到国际时尚中心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分支机构。收购兼并国外有潜力的时尚设计企业,创造条件吸引国外先进设计研发中心、设计机构等落户我省。扶持一批时尚产业网上设计交易服务平台,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网上设计之城”。
——着力拓展时尚产品营销渠道。推进实施“浙江名品进名店”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时尚品牌,推动其在国内知名商业零售终端企业设立专柜。深入实施“电商换市”,鼓励企业加快开展电子商务,依托国内外现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产品展示、信息发布等,积极探索尝试离线商务等各种新兴电子商务模式。加快传统商街和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打造一批集产品设计、展示、旅游、体验、购物等一体的时尚“街、廊、馆、店、场”。
——着力加快时尚产业智慧制造。引导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工艺装备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以及生产效率提高。通过开展时尚企业“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实现“机器换人”、网络销售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全覆盖,实现网络(绿色)制造方式对有污染企业的全覆盖。
——着力培育重点时尚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通过营销拓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已有品牌不断提档升级,并培育一批设计师品牌。力争形成一批能够体现我省时尚产业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时尚品牌。
(二)工作载体
——推进一批时尚名城建设。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加强时尚产业的规划,按照构建时尚产业链的要求,合理布局一批时尚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城市对时尚产业高端要素的集聚作用,逐步建设一批设计引领、品牌荟萃、消费集聚、市场活跃、影响力大的时尚名城。重点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时尚名城建设试点。
——推进一批特色时尚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集群设计创新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建设一批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时尚产业。重点推进柯桥面料、海宁皮革、诸暨珍珠饰品、义乌饰品、临海休闲用品、嵊州领带服饰等六个产业集群开展特色时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时尚产业基地。
——推进一批时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建设。结合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研发设计、总部经济、时尚展示和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时尚产业园,成为集聚国内外高端资源的“时尚谷”。在传统工艺美术、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风格的集设计制作、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积极推进一批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一批时尚重点企业培育。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产品、品牌经营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集“设计研发、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总部转变,形成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推进一批时尚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时尚活动,重点支持中国(杭州)国际时尚周、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国内外创意设计人才交流、创意设计产品与时尚企业对接、流行趋势发布、设计师大赛、时尚品牌展览展示等系列时尚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时尚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全省时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研究时尚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形成合力推进时尚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强行业的规划和研究,建立时尚产业统计和评估体系,每年发布时尚产业发展报告,对各地时尚产业发展进行通报,促进时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时尚产业相关行业协会作用,积极筹建时尚产业联合会(联盟),促进不同门类时尚产业相互之间的融合,推进时尚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省相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时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大型时尚活动、人才培养、整体宣传和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时尚产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商标权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引导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时尚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三)加强设计人才引培
实施浙江省时尚产业“名师培育计划”,加强对设计师的培训,通过组织设计师参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大赛,发现一批优秀设计人才,列入时尚产业“名师培育计划”,并予以相关政策支持和重点培养。支持时尚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设计人才和团队,优化对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服务。
(四)加强媒体宣传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加强对时尚企业、时尚品牌和时尚认知的宣传活动,广泛传播现代时尚消费理念,宣传健康的时尚消费方式,提升本土时尚品牌知名度,引导和支持一批时尚产业专业网站、专业杂志和电视栏目,形成时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企业和设计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对培育品牌产品和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提供指导和支持。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的行政执法保护,对线上线下产品开展多部门联合的执法行动,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的不法活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和政府依法保护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