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制造企业、工业设计机构、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工业设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品创新、产业转型,同时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截止2015年,我省在各地级市、义乌市,以及部分工业强县建设了16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累计实现各类设计服务收入54.8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超过5000亿元,新增授权专利2.06万个,集聚工业设计机构786家,专职工业设计人员10061人,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设计机构,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设计创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2.2%,比2011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2.品牌机构持续涌现。一批掌握工业设计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骨干设计机构和制造业设计中心已经成长为我省工业设计的领头羊。截止2015年,我省已经认定了1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了杭州瑞德、博乐、飞鱼、凸凹、源骏等一批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设计机构,其中杭州瑞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贝发集团、菲达环保、泰普森集团、瑞德设计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3.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建立了由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9部门组成的省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每年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工业设计基地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等,实行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各市、县也出台了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有关政策,安排了专项资金,制订了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4.发展环境继续优化。2012年成立了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在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机构、制造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创办了《设计与制造》杂志;在《浙江日报》设立了“中国好设计”专栏;建立了工业设计培训基地,举办了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国外培训班;举办了浙江省十佳优秀设计机构、优秀设计师、优秀推广者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了浙江省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绍兴的花样设计、海宁的皮革设计、永康的五金设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赛事,扩大了工业设计的社会影响力,营造了有利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5.发展潜力逐步增强。随着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企业对工业设计产生了新的需求,为工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随着我省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转变,基础产业实力进一步加强,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工业设计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势头已初见端倪。
(二)存在问题。
1.工业设计体系完善程度不够。一是工业设计的产业链不完善,在工业设计力量的分布上,重设计的研发实现、轻成果的转移转化。在工业设计的工作重点上,重产品设计、轻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工业设计的服务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中小工业设计机构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三是工业设计成果的转移转化体制不完善,工业设计成果与产业对接环节薄弱,特别是投融资方面的瓶颈明显。四是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2.工业设计力量集聚度不高。我省工业设计机构不少,但规模与影响力在国内和国际排名靠前的机构不多。我省有一批工业设计的人才,但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设计人才。不少企业、高校、院所设有工业设计机构,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化程度不够。现有的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中心、重点企业设计院的协调、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合力机制。
3.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显示程度不明显。一是在工业设计与科技研究开发的关系上,重现有技术、结构、材料、原理的运用,轻工业设计对科技研究开发的引导。二是在运用现有技术、结构、材料、原理上,单项运用比较多、综合运用比较少,集成创新力度不够。三是在国内外各种设计赛事中获奖的成果不少,但标志性成果不多。四是设计服务成果数量较多,但具有行业说服力的典型案例不多。
(三)机遇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以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以互联网和工业制造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加速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产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将共同推动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要求。创新设计已成为未来工业设计的重要方向。
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明确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工具。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工业设计的发展。我省经济规模已居全国前列,但资源、环境、市场的约束日趋严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促转型的任务繁重。“十三五”期间,我省要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重点,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结合《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等实施,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围绕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重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政策扶持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增强设计创新能力,推动设计成果的产业化,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省工业设计的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科技、技术与设计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原理、新结构,实现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强化工业设计创新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反导作用,促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业设计创新、产品战略规划、商业模式创新并重,工业设计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并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
2.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设计发展的根本方向,充分运用新型智造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促进工业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设计与我省重点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推动工业设计全面、健康、有序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工业设计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注重绿色设计、智能设计,把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理念贯彻到工业设计各个环节之中。发掘和培育一批绿色设计、智能设计的典型案例,积极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在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的同时,提升先进设计制造水平,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加强工业设计的国际合作、交流,引导工业设计走合作发展的路子,积极引进国外著名设计机构、设计团队。加强设计人才的交流,积极营造更加开放、宽松的发展环境,提高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加快提高我省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5.坚持规范发展。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加强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规范工业设计的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科研院所技术支持,大专院校人才输送,设计机构、制造企业主导的工业设计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以提升创新设计水平、加快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能力为核心,力争到2020年,我省工业设计的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奖项,统领省内各类工业设计赛事。建设若干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形成以特色小镇为核心,辐射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机构的网络体系。建立集信息、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工业设计网络平台,成为设计交流、资源集聚、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工业设计机构,优化我省工业设计机构的结构,提高设计水平和服务能力。引进、培养一批工业设计领军人才,提升我省工业设计实力。深化工业设计基地、机构的评估工作,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实现工业设计基地、机构等的自主发展。
1.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一批知名工业设计师、一批设计品牌,形成创新设计引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格局。新增授权专利超过4万件,新增专职工业设计人员突破1万名。
2.发展机制更加灵活。推动工业设计从单纯提供设计服务为主,向由工业设计主导,整合技术、资本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机构要加快市场化、网络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速度,注重设计成果的产业化,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将我省工业设计融入国际工业设计体系,成为国际工业设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培育高端工业设计产业,做大设计产业规模。加速推进工业设计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幅度提高工业设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设计服务收入突破150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超过15000亿元。
4.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优化工业设计发展环境,进一步营造工业设计发展氛围,大力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设计交易、协同设计等特色服务,鼓励开展“众创众筹众扶众包”设计,积极促进工业设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促进我省工业设计服务与国际工业设计服务接轨。
5.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根据各市、县(市、区)产业发展的特点,深化区域工业设计的专业分工,明确不同区域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使工业设计促进、推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更具针对性。
三、服务重点
(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围绕机器换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设计开发为突破口,推进重点新产品开发与工业设计的有机结合,强化工业设计在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应用。重点开展传感器、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加快从零件、散件设计向组件、模块件、总集成设计发展。增强产品适应性设计,更好满足移动化、微型化、巨型化、超常环境工作的要求。
(二)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燃气轮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领域,大力开展整机、整车、系统装备的工业设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扩大先进工业设计技术在高端装备开发中的应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开发的设计,积极推动制造企业由单纯的装备制造向装备的“制造+服务”转变,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盈利模式的升级。促进工业设计成果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有效整合,提高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消费品产业。以高端家具、厨具、家电、照明灯具、工艺美术品、家用纺织品、五金产品、日用产品等的工业设计为重点,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消费品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美观舒适,融合时尚文化潮流和我省本土文化元素。加强物联网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变频技术、电子感应技术等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突出智能化、网络化、时尚化、系列化和绿色化设计导向,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附加值,引导消费。加快从单项设计向包括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提升消费品产业创新设计的层次、内涵。
(四)健康产业。重点围绕高性能医疗器械、健康监护、康复器械、智能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依托优势企业和区域产业集群,以健康医疗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性价比诊疗设备的数字化移动医疗系统工业设计,带动健康创意、医疗服务模式、新产品产业化。鼓励、支持创新设计与移动互联的智能健康监测,及其线上线下健康服务有效对接,促进传统实体医院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有效结合,鼓励开发便捷、高效的互联网产品,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健康服务。
(五)时尚产业。重点围绕时尚服装服饰、时尚皮革制品、时尚休闲用品、珠宝首饰与化妆品、时尚消费电子产品等时尚产品,重点突破传感器技术、语音控制和交互技术、独立运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业设计方式,研究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的新型工业设计组织模式,积极探索移动电子商务、众筹营销、网上定制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强时尚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和引导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培养时尚产业相关人才,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时尚产业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时尚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
(六)数字创意产业。重点围绕虚拟现实、互动影视、互联网文化服务业、通讯增值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数字(网络)游戏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数字媒体领域,积极发展和推动以交互展示、虚拟现实应用等为代表的信息设计服务产业以及消费电子设计、品牌设计、动漫设计等。推动新媒体高端设备制造业、新媒体成果展示、数字内容创作、后台云服务等的发展,进一步创新数字内容形式,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历史经典产业。重点围绕丝绸、黄酒、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以设计个性化、技术现代化、产品时尚化、管理网络化工程为重点,加强创新、创意设计,选择部分历史经典产业的中高端产品,加快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建历史经典产业的重点企业设计园区。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完善传统经典文化品牌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建立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大数据平台,构建不同产业特性的智能化服务体系,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浙江“文化名片”。
(八)旅游产业。重点围绕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商品开发,加强工业设计,有针对性地引入国际流行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与工艺,坚持旅游纪念品的原创化,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旅游纪念品营销模式。结合“一村一品”、“设计街道”、“设计地标”等,推进城市家具和旅游设施的创新设计,打造特色城市空间,推进“美丽乡村”升级。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创新载体建设。
有重点地继续新建若干工业设计基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我省现有特色工业设计基地与块状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基地在集聚设计资源、孵化设计机构、培养设计人才、促进设计成果产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构筑创客空间和众创平台,打造工业设计产业链。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设计院和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的技术力量,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和设计,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创新设计攻关,加强智能设计领域的软件工具、网络设计、虚拟仿真、设计验证研究,为工业设计提供设计智库、共性设计技术的支撑,提高工业设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
(二)培育设计领军人才。
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创立工业设计教育实训基地,完善设计人才的继续教育机制。进一步强化浙江省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创新设计专业培训,将工业设计师占设计机构职工的比例纳入省级工业设计载体的考核内容,并在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引导并帮助企业构建内部创新创业和设计成果孵化机制,从创意、技术和资金等角度支持企业设计师创新创业。建设我省设计人才数据库,积极制定并实施设计人才专项工程,开展工业设计人才的国际交流,引进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设计人才。
(三)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建设工业设计数据库,提供在线设计工具,推进网络众创设计。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工业设计产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形成对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鼓励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支持、引导工业设计企业探索设计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国际设计池,引进国外原创设计、探索面向国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两头在外”的设计策略和商业模式。鼓励设计企业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材料、技术、资金、创意、工艺等资源,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引导并鼓励工业设计机构、高校、院所围绕浙江传统文化开展创意设计,强化浙江特色。
(四)促进设计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支持工业制造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以订单式、契约式、股权式等多种形式为工业制造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引导设计企业与重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对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设计与制造、设计与技术、设计与文化、设计与资本之间的有效结合。加强对省级工业设计基地、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的考核评估,优胜劣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营造设计发展氛围。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赛事和活动,宣传创新设计价值、传播经典设计案例、表彰优秀设计人才、弘扬创新设计文化。支持举办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发展论坛,加大新闻媒体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有利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树立崇尚创新设计的价值取向。
(六)拓展国际设计合作。
鼓励工业制造企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和设计院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切实加强与国际知名设计机构、组织、论坛等的联系,构筑国际设计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国际设计资源,协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设计。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跨国设计业务,推进中国设计文化的对外输出,提升我省工业设计国际竞争力。
(七)加强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思路,构建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设计展示、设计服务、成果交易、投资融资、教育培训、国际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设计服务网络平台。同时,集聚设计服务、设计咨询、知识产权、标准检测等机构,构筑工业设计服务链,成为连接设计基地、设计机构、高校院所、制造企业、创业投资的有效路径,成为工业设计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工业设计服务的坚强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我省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落实好我省扶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工作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在用地、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扶持,促进高设计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靠拢。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和设计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促进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设计人员与知识产权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依法有效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强化企业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政府依法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加强社会资本投入与运作。建立健全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工业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完善多元投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向工业设计重大优质项目集聚,推动社会资本与创新设计成果的结合,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工业设计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鼓励行业协会、高校院所、设计机构、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培训,选送优秀工业设计人员出国培训、深造。加大工业设计领域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智力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落实好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社会保障、子女就读、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五)加强行业发展管理与规范。制订工业设计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行业发展自律机制,进一步加快推动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监管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的绩效管理,强化工业设计基地、机构等的考核评估,将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对基地、机构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之一,逐步做到优胜劣汰。
(六)加强舆论宣传教育与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主流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科普教育,普及工业设计理念。结合对接、展示、展览、论坛等活动,通过工业设计典型案例的研讨、优秀成果的交流、工作经验的总结等方式,加强工业设计创新意识、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扩大工业设计的公众认知程度和社会影响力,积极营造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