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浙江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浙江省农业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6 14:06:30
       一、发展现状和机遇
       (一)发展现状
       本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机工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本世纪前十年是中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速达20%以上。“十二五”期间,尽管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农机工业仍然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并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2015年,全国2319家农机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23亿元,已占全球近半壁江山。农机工业主要指标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大型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为我国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机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
       浙江农机工业发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全省从事农业装备生产的各类企业有5000余家,农机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 ,稳居全国第四。其中,植保机械、排灌机械、联合收割机、茶叶加工机械、小型拖拉机和农机配件等大类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水泵、植保机械、茶叶机械产量均占全国75%以上) ,并逐渐呈现出集聚式发展趋势,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已形成了台州“植保、水泵、收获机械”、绍兴、衢州“茶叶机械”、金华“耕作、园林机械”、湖州“收割机械”等一批农机产业集群。农机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植保机械、水泵、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园林机械和小型耕作机械等大量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农机产品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是:
       1、农业领域“ 机器换人”全面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64.8万台(套),新建钢架大棚、玻璃温室3650.9万m 2 ,农机总动力达2420万kW,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78.2%。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量结构不断优化 ,大量高性能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机械;钢架大棚、玻璃温室逐步取代简易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配套大功率田间作业机械的农机具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大中型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1.54;果蔬、食用菌、茶叶、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快速增长,逐步改变了粮食生产机械占主导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大农机”发展格局。各类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投入。以水稻和茶叶产业为例,生产劳动用工分别比十年前节省1231万工和1883万工,节约劳动力成本近16亿元和24亿元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成效显著。
       2、农机作业水平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省水稻机械栽植面积、稻麦年烘干量分别增长49.7%和290.4%,机烘率达40%,居全国前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8.6个百分点,达73.5%,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茶园修剪、大宗茶采摘机械化率近90%,名优茶机制率达95%。畜牧养殖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自动喂料系统覆盖50%的规模养猪场。设施栽培面积以年均20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达320万亩。节水灌溉、智能控温控湿控肥等技术装备大量应用。
       3、农业装备发展亮点纷呈。“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在永康设立了全省首个省级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基地)”,并确立了智能化成台套农机田间作业装备、基于农用物联网的自动化园林与林业装备、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茶叶、棉花等能替代人工作业的采摘收获装备等重点发展方向;成立了浙江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浙江莱恩农机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威力小型收获装备研究院等农业装备领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了浙江四方集团公司、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小精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农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 ;涌现了湖州星光、浙江四方、中国富士特等知名农机品牌;创建了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园“协同创新基地”、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设计研究院等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了星光农机、中坚科技等一批农机上市公司;率先建立《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为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生产提供方向。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浙江农业装备工业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产业列入10大重点发展领域,又为农机装备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适应经济运行“新常态”阶段发展要求,农村农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通过加快建立新型经济体制机制、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通过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全程机械化进程。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了“十一”连增,但粮食缺口依然较大,因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与此同时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农林牧副业需要全面发展,“农机装备+”进入发展战略时期 。三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 。随着“四化”同步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还将不断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需要调整劳动力结构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农机市场提供高效、智能、节能、环保以及适应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业装备产品,加速推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可以预见 ,国内农业装备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农业装备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
       2、面临的挑战
       浙江虽是农机大省,但农机品种、质量、性能、作业项目等还不完全能适应结构调整和高效、安全要求。与此同时农机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较大的矛盾凸显。未来农业装备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企业对产品技术创新不够重视,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致使全省整个农机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技术,高端产品空白。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为本厂生产的企业少,制约了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低水平无序恶性竞争,甚至形成技术依赖。企业缺少高端设计人才,有的甚至无试验装置,不能很好地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成果进行设计编程,从而加快设计计算时间和产品创新周期,缩小与国外品牌差距。
       (2)先进制造手段不足,管理粗放。许多农机生产企业装备更新慢,制造加工装备水平不仅与农业装备发达国家差距20~30年,而且也远低于国内其他机械行业。先进制造手段不足 ,智能化网络化的拓展功能较少,工艺装备投资受限,带来不少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生产环节人工参与量大 ,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底。企业运营停留在传统人工经验管理阶段,产品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
       (3)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农机工业虽然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总体上浙江省农业装备行业仍呈“小、散、乱”的局面,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以小型汽油机为例,全省有100多家 。这样的行业结构,必然导致技术引进困难,甚至引发恶性竞争 ,不仅导致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产业的效益和发展。
       (4)农机技术进步跟不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农机产品开发与农业生产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蔬菜瓜果 、畜牧水产等机械化发展明显滞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开发应用严重不足,粮食作物栽植、旱粮生产、油菜收获依然是制约我省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瓶颈。农机化发展层次有待提高,智能精准、复式作业型农机装备应用面还比较窄,特别是植保机械较为落后,仍然以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机为主,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性也差。试验检测条件和方法、农机农艺融合等研究严重滞后于农机新产品发展的需要。一些生产急需的产品难以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为纲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大装备研发投入。应用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做精做强农业装备,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为手段,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提升创新水平,加快推进我省由“农业装备制造大省”向“农业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应用、拓展市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发展实际相适应,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抓住特色优势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优势,加快推进高端装备产品进口替代,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新兴市场,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2、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抓好重点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重点区域发展以及重点主体培育,强化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的创新推广,加强薄弱环节攻关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3、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建立网络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研发及验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强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力和市场竞争力。
       4、坚持企业主体、引进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快世界级农机装备企业和国内领军企业落户浙江,做大做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夯实我省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

       三、发展目标和要求
       (一)发展目标
       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形势下,把“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作为农业装备发展指向,采取“科技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制造水平,调整行业结构”的发展路径,加快先进适用农业设施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的应用覆盖率 、渗透力和适用性、通用性、共用性,为浙江省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0年实现下列主要目标:
       1. 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继续保持我省农机装备在全国的地位并稳中有升。涌现一批知名农机品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3~5家大型农机装备企业集团。
       2. 优势农机产品继续保持领先,年产量分别达到:植保机械300万台(套),排灌机械5000万台(套),谷物联合收割机4万台(套),茶叶加工机械8万台(套),拖拉机3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万台、手扶拖拉机10万台、微耕机和田园管理机15万台、履带式耕作机3万台)。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产业要迎头赶超,争取成为我省的拳头产品。
       3. 新建农业装备企业研究院10个,新建重点实验室10个,院士工作站3~5个,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20个。
       4. 新增有关农业装备发明专利50项,新认定省专利示范企业10家,创建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我省农业装备自主品牌,制订20项农业装备技术、质量、安全等规范、标准。
       5. 新引进国外著名农业装备专家10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人,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家50人,培养高级技工100人。
       6. 新增农机企业物联网应用10项,建设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市、区)10个。
       (二)发展要求
       1.加快技术创新。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由原来的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简单再创新,转向以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的轨道上来,实现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同时实现产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检测手段创新“四新并举” 。加强核心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相关部门技术力量,加强我省主要农机产品的设计理论、参数计算公式、动力分配、强度设计计算研究,鼓励发展计算机编程设计计算,方便企业应用,提高设计效率。
       2.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和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变目前高端产品短缺和进口依存度高、低端产品过剩和质量不稳定的现状,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化农机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浙江省及国内其他省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水平的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绿色化发展要求,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的农业装备产品。
       3.提升制造水平。加大农业装备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 ,逐步淘汰消耗高、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制造装备;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4.  调整行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作用,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骨干或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先进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通过优化重组、兼并,形成整机核心部件均能全程自主生产的龙头企业。

       四、主要任务
       结合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产业的战略部署,立足我省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基础和配套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农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企业研发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满足农民需要。建立科研 、生产、应用三方协调机制,强化农机农艺(农牧)融合,加强行业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农机田间作业装备、基于农用物联网的自动化园林与林业装备、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茶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装备等。深入推进永康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湖州、台州等地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
       (一)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1.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度,形成一批有集聚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相对集中、具有浙江特色的产业集群基地。
       2. 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 ,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3. 发挥带动辐射效应。以产业集聚区基地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显著效益,带动和引导省内关联地区农业装备企业互促互补、合理布局和有效发展,促使全省农业装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协同创新模式
       1.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 研究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农机科研开发扶持力度,加快破解“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
       3. 积极组织农机科技创新对接活动,搭建农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信息共享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对接合作。
       4. 实施农机科技成果试验示范,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加快高端农机产品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
       1. 瞄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技术,推动信息化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发展先进适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环保型农机产品。
       2. 支持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 、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
       3. 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提升农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4. 支持引进、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鼓励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引导 、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四)加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在竞争中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强的农机骨干企业,以及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专、精、特”中小企业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并在科技企业扶持、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根据浙江农机产业集聚现状,在全省建立 5~8 个农机产业园(基地),按照协同创新的发展要求 ,搭建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平台,以及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创新主体培育由个体培育向创新集群转变,实现全省农业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
       3. 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业装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整合企业、教学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等的科研资源,加强农业机械研究院所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装备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
       (五)加快协调机制建设,强化“机艺”融合
       1. 推进重点产业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研究,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并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一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装备。
       2. 根据农作物品种特性和农艺要求进行农业机械结构和部件的设计,通过生物技术和农艺研究培育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品种,建立与农机相互适应的耕作制度,加强农业机械对农作物生长生理信息、田间土壤营养成分等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提高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
       3. 研究完善适应农机农艺融合需要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化作业标准和农艺标准,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协调配套。
       4. 积极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六)加强农机品牌建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1. 从产品低价优势向技术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农机产品品牌,在省内、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
       2. 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跟踪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技术变化,研究分析标准水平,完善提升企业产品标准,使我省农机产品符合推广鉴定、国标、行标要求。
       3. 探索破解国际技术贸易壁垒途径,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七)构筑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 加强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关键试验装置(实验室)、检测设施与设备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高端农业装备发展 ,提升农业装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检测能力和竞争力。
       2. 加强关键实验检测设施与设备建设,提升农机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加强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 、产品数字化、模块化设计试验装置与平台建设。
       3. 推动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结合,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

       五、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农业生产领域
       (1)水稻生产耕作、播种、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全程机械化:重点研发低播量、均匀度高的杂交稻播种流水线、水田平整机、杂交稻制种插秧机和父本收割机、全液压驱动株距无级可调的插秧与肥料深施一体机、水稻同步施肥精量穴播机、水田开沟机、节能型谷物烘干机等农业机械;
       (2)旱粮作物全程机械化:重点研发适合丘陵山区应用的小型化、简易型的薯类播种、收获机械;
       (3)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研发油菜移栽和直播机械 ,改进和提高油菜收获机械适应性,降低损失率;
       (4)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茶叶选择性采摘原理 、鲜叶分级、茶叶加工含水率在线检测、茶叶加工连续自动化控制 、茶机故障检测和远程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适合采收标准化种植的采茶机械、茶园耕作机械、鲜叶分级机械,具备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的新型加工机械;
       (5)畜禽全程机械化:重点研发牧草收获和青贮机械、饲料秸秆固化成型设备、青贮料自动投饲机械、畜牧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自动调控系统;
       (6)果蔬花卉生产机械化:重点研发蔬菜移栽机、青毛豆采摘机、甘蓝类蔬菜收获机等农机机械,花卉苗木育苗、栽培机械,检测内在品质的果品分级机等农业机械;
       (7)食用菌、中药材、竹笋生产机械化:重点研发食用菌基质全自动装袋机、食用菌采收机,中药材种植、收获机械和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设备,毛笋挖掘机械、竹笋自动剥壳机械;
       (8)林业机械化:重点研发树枝修剪、苗木移栽、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和采伐机械。
       (9)农用动力机械向大中型、多功能发展:重点研制 120马力~150 马力中大型拖拉机并推向市场;拖拉机机组系统集成重点研发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动力换挡和无极变速、电控液压悬挂、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并注重多功能、安全、可靠 、舒适性。
       2.生态农业领域
       (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研发农药精准施用机械、肥料深施机械和土壤多养分快速测试分析仪;
       (2)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利用:重点研发喷滴灌、肥水同灌、农用无人机等节水、节肥、节药机械和设施设备;
       (3)资源集约综合利用:重点研发畜禽粪便、污水收集处理设备、农业废弃物和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机械设备。
       3.智慧农业领域
       (1)农业装备智能控制:重点研究基于北斗星的农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发精准作业机组及主从导航、精准平地、精密播种、精量施肥施药、收获智能测产和作业机械工况监控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构建大田作物精准作业系统;
       (2)设施农业智慧管理:重点研发设施环境及作物生长生理信息智能感知、环境智能控制、水肥精准变量调控、设施农业机器人,畜禽水产养殖环境及个体行为信息智能感知、环境智能控制、精细化喂养智能决策、疾病预警与诊断、农业机器人。
       (二)重大工程
       1.农业装备协同创新推进工程
       深化建设永康农业装备协同创新基地,力争“十三五”期间 ,全省新增农机高新技术企业 50 家,科技型企业 50 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 10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年均增长 15%,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幅达 5%。同时,根据浙江农机产业集聚的现状,在我省湖州、绍兴、台州等农机产业集聚地建立 5~8个农机协同创新基地。依托金华“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利税超百亿的中国南方最大的中小型农机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2.农机企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建企业研究院 10 个,重点实验室 10 个,院士工作站 3~5 个,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 20 个。整合企业、教学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等的科研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设施装备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为农机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3.农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进一步完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力争“十三五”期间制订 20 项农业装备技术、质量、安全标准,促进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 。同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要求,制定和实施高标准的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农业安全种植、健康养殖等领域标准,并研制粮油质量安全控制、仪器化检验、粮油加工机械等标准。
       4.农业装备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大力引进培育现代农机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引进国外著名农机专家 10 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20人,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家 50 人,培养高级技工 100 人。为人才引进提供全方位优惠和激励措施,进一步吸引高端农机人才落户浙江。
       5.农业装备品牌培育工程
       加快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农机产品品牌,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指导开展浙江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申报认定,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 10 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我省农业装备自主品牌,包括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新增发明专利 50 项,新认定省专利示范企业 10 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农业“ 机器换人”推广示范工程
       加强浙江省农业装备企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的“机器换人”推广。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农机企业物联网应用 10项,建设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市、区)10 个,扩大“机器换人”应用面,农业物联网从原来的设施农业、果园管理领域 ,拓展应用到名贵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同时获得一批作物信息获取传感器与农业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形成相关产品与专利技术,为全省“机器换人”作出示范。

       六、保障措施
       (一)营造适合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1.建立政策绿色通道。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设、农机新产品购置和引进示范,以及农机科技创新、机械化作业服务等。采取政府拨款、财政援助、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农业装备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政策绿色通道、融资投资渠道以实现研发投入增加。进一步落实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从事农机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服务业项目免征所得税;从事批发和零售农机企业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降低农机企业研发成本,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建立农机科研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现有科研经费中划出一块,专项用于农机科研和成果转化,实行专款专用。鼓励教学科研单位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制度。引导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研究开发一批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新产品,有效引导科研开发重点和方向。
       4.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实施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的各项机制,保证方案实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加强项目监管,促进方案优质高效实施。建立部门合作机制 ,通过热点、难点问题的定期沟通,互通信息,增强合力。
       (二)多渠道破解农业装备企业资金难题
       1.完善金融资本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装备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企业采取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民营农业装备制造业尤其优质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 。对农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农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2.增加农机创新产品补贴。将农业装备新产品研发纳入省科技专项,并在科技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继续推进并提高对农机购置补贴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补贴力度。研究制定农机新产品补贴办法,逐步将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新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对我省企业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实施首台(套)奖励。
       3.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补偿等政策。建立重点高新农机产品引进示范以奖代补制度,支持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引进 、试验、示范本省紧缺的新产品,普及应用先进适用农业设施装备。
       (三)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从研发、产业化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全产业链人才需求。重视引进和培养农业装备高端人才(包括研发人员与高级技工)。
       2.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工匠示范工程,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3.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制定并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加大引进人才补贴力度,为引进农业装备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4.形成良好的聚才机制。落实创新人才政策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农业装备创新活动。企业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员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性,强化在职员工技术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实施农机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确定的 11 个重点领域,也是当前各类资本投身“互联网+”的热门领域。我省农机企业要加快农机及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作业机具及装备,建设全国领先的农机装备电子商务中心。
       2.创新商业模式。开启“互联网+农机”的新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开创农机流通新渠道,尝试通过互联网扩大农机销售规模,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优化和服务跟进的聚力推动,促进农机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农机产业创新。
       (五)充分发挥农机行业组织的作用
       1.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省农机学会、省农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学术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对农民需求、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战略咨询、人才培训交流、资源协调整合等服务,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2.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督与管理。发挥咨询参谋和行业自律作用,为促进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实现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3.培育第三方独立执行机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公信力和协调作用,推进实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准入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知名品牌认定以及新产品鉴定推广管理等制度。

上一篇:浙江省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