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在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国家级试点的契机,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激励机制保障,创建多元流动模式,建立后续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流动教师待遇,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资源配置能力,确保教师“愿意流”、“流得顺”、“流得活”,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有效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一)政策激励机制保障,确保教师“愿意流”。建立健全职称评聘、名师考评、财政保障制度。修订教师职称评定有关规定,明确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申报中级职称,必须具有2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农村教师有多校任职经历的,同等条件下职称评聘优先。修订完善《嘉善县名师评聘和考核管理办法》,流动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农村任教名师享受相应的津贴为城镇教师的3倍等。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00万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以及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免费接送。
(二)创建多元流动模式,确保教师“流得顺”。创新多元流动模式,推进教学片域、县域两大流动层面;实施服务型、培养型、互动型、竞聘型等四种流动方式;首创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名师、普通教师和特长教师等五大流动类别,以确保教师流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分批次流动,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实行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制度;对其他教师,片域学校组成8个教育联盟,根据流动办法、个人申请以及学科对应要求,统一协调流动。
(三) 建立后续管理机制,确保教师“流得活”。建立成长展示、交流跟踪、关爱服务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流动片域学校联盟为载体,开展教学研讨、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实现教师共同成长;建立流动教师网站,展示流动教师风采;举办教学论坛与讲座,展示流动教师专业水平;召开流动教师后续管理工作例会,举办“双休日”大课堂,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建立局校两级流动教师跟踪档案,定期更新流动教师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评比先进、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校级领导与流动教师结对联系制度,关心流动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并切实发挥党、工、团、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教师对流动学校的归属感。
通过试点,教师流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促进一提高”。一是促进了学校干部队伍优化组合。全县38所义务教育学校中,66名校级领导进行了交流,其中正校长22名,31名校级领导流向农村学校,班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26%的中层干部也进行了交流,中梗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二是促进了城乡骨干教师合理分布。137名骨干教师由县城学校流入农村学校,34名名师流入农村学校促使农村学校实现名师全覆盖,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带动了一大批教师成长。三是促进了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强化了校际间深度交流,激活了学校发展活力,解决了学校发展瓶颈问题,学校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竞争态势,促使学校之间高水平均衡发展。四是提高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热情。教师流动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 解决了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激活了工作热情。(城乡体改处、嘉善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