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建设开发机制,打造美丽镇村工程
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以深化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为载体,要求所有镇乡启动实施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生态环境优化和特色街区示范五大类项目。截至11月底,150个“五类”项目已有132个启动、66个开工,全区建新面积达到182.28万平米。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区委副书记牵头,区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新村办等有关各部门参加的镇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策支撑,出台《新一轮小城镇改革建设实施意见》、《鄞州区小城镇建设考核细则》等指导性文件,同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超收分成、转移支付、自求平衡”的镇乡(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强化项目推进,出台《关于开展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实施“五个一”项目建设,引领我区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
二是优化村民参与机制。建立开放性机制,改变以前在城镇建设中的万能型政府定位,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变“政府主导”为“村民自主”,镇企、村企共同参与开发经营,推进镇、村、民在镇中村改造、农房集中改建中的模式选择、规划设计、政策制订、工程实施、质量监督等一系列问题上自主管理。做好开放性试点,在云龙镇上李家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拆旧、统一配套、统一管理、联户自建的‘四统一联’”旧村改造机制,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成效显著。
三是创新融资合作机制。探索外包开发模式,通过优质国有资产盘活注入,新组建了五大区级投资建设公司,同时强化内部挖潜,成立“企业为主、政府参股”的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集士港镇单独成立了镇城市投资开发建设公司,利用乡镇财力充裕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合理调剂、放大存量。探索捆绑开发模式,变“多次拆迁、分批式开发”为“一次性拆迁、捆绑式开发”,将商品房和安置房土地捆绑拍卖,同步开发,实现了政府、开发商、居民实现三方共赢。探索BT融资模式,积极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探索项目融资模式创新,在高桥镇芦港上施地块安置小区项目首次采用BT模式招标,中标价4.4亿元。
二、优化区块拆迁机制,打造和谐包容工程
我区树立“早拆早主动、大拆大发展”理念,对各拆迁区块实施分级管理、包片负责、合力攻坚等措施,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施行“5+2”、“白+黑”工作制度,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区块拆迁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11月全区共完成拆迁面积70.79万平方米,其中完成10亩以上的规模拆迁数为25.47万平米。
一是着力优化拆迁体制。积极理顺拆迁管理体制,实行区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区征迁办-镇乡(街道)的三级拆迁管理体制,区拆迁办的职能由原来的“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主要负责拆迁的计划任务编制、政策制定审核、指导服务协调、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规范强制搬迁行为,成立区房屋强制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区房屋强制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立由区法院负责审查裁决,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搬迁模式。
二是积极创新拆迁模式。创新“工业社区”模式。下应街道为破解“城市进、工业退”的对立冲突,开建占地200余亩的“城市工业社区”用于安置“税收贡献大、产业形态好”的重点拆迁企业,置换出330余亩城区核心地块,目前签约率达95.88%,得到了陈仲朝副市长的肯定。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姜山镇东光村为破解拆迁资金不足问题,利用镇中村老建筑容积率低而新建项目容积率高的错位优势,采用“变拆边建、先拆后补”的方式,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合作、滚动开发、村民监督”的“阳光拆迁”新路子,截至11月顺利拆迁旧房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
三是大力开展集中行动。实施“清零行动”,首南街道相继开展针4个村、24户住宅的“攻坚战”,同时打了一场清扫历年积存尾盘的“歼灭战”,实现春园三期、碧云天、华茂悦峰等五个项目的清零交地。实施“成块连片”战略,集士港镇着眼串珠连线、聚点成片,集中拆、成片拆、沿线拆,形成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今年1-11月累计完成拆迁9.8万平方米。此外,潘火街道为破解王家弄拆迁,全镇机关干部国庆长假全体上班,目前签约率高达90%。
三、优化用地保障机制,打造集约模范工程
为破解重点区块、重大项目用地难问题,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积极拓增量、挖存量、控流量、提质量,完成重大项目供地4774亩,同时建立执法共管责任机制,严格控制新增违法用地,今年成功获评全国国土资源“双保双服务”先进单位和首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得到了市委书记王辉忠和市长刘奇的充分肯定。
一是实施“三大对接”,优化用地空间拓展机制。实施规划与项目对接,在对市、区重点项目用地规划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对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做好指标落实和方案修改,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及时进行调整。实施整治和开发对接,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挖出计划周转指标389亩,积极开展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率先推广实施表土剥离再利用,制定出台《垦造耕地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垦造耕地补助标准提高到10万元,挖出计划争取指标5553亩。实施内造与外调对接,加大开发造地力度,目前开发总面积达5000亩,挖掘“山海协作”资源潜力,预计年内可交割占补平衡指标5000亩。
二是开展“三大行动”,优化用地效率提升机制。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百日专项行动,目前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30宗、面积400亩,闲置土地处置率近90%。实施“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工程,今年我区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共计31宗9465亩,计划采取协商收回2宗170亩、鼓励流转1宗90亩、退二优二2宗145亩、退二进三10宗1331亩、收购储备16宗7729亩。督促“亩均效益”用地规范,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目前新批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达1.4,节约用地近千亩。
三是统筹“三大指标”,优化用地需求保障机制。合理分配切块指标,建立由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参加的用地报批联席会议制度,优先保障区重大项目用地。积极争取统筹指标,强化项目申报,力争更多项目用地进入省市“盘子”,市统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市首位,确保了中国南车宁波产业基地、宁波威元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用地。确认追加预留指标,仔细审查和筛选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并报省政府使用预留规划指标,目前获准省级规划预留指标1023亩,核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面积626亩。
四、优化产业转型机制,打造高端引领工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持以重大平台来支撑转型,以重大项目引领转型,以龙头企业来带动转型,着力打造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节能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发展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和现代服务集聚区。
一是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把握区域发展阶段性要求,以体制创新来推动项目建设和谋划,理顺完善了南车产业基地、下应东南片区等建设体制,系统优化了招商工作、城投开发、房屋拆迁、国有资产、南部商务区、城区工作等相关体制,健全“一项重点工程、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考评办法”的工作机制,选派39名区管后备干部到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进行挂职锻炼,形成了运行更加科学、推进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机制。产业政策方面,出台《关于实施工业强区20条的决定》,并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近郊镇乡街道实施底层厂房向高层拓展、低端产业向高端发展的“退低进高”政策。企业政策方面,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型或重点服务业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企业、国际贸易服务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创意设计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能级提升。
三是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技改投入分别按实际投资额3%和8%给予补助,对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给予200万元奖励。注重人才引进,完善“1+4” 人才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对经过评审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600万的项目资助,对重大海外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启动“创业鄞州·精英引领计划”和“青年英才培养工程”,今年新引进各类人才5000多名。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成院士工作站11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工作站总量均居全市第一。
五、优化管理服务机制,打造强镇惠民工程
我区结合镇乡实际情况,以强镇惠民为出发点,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以“扩权强镇改革、审批服务改革和民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的能力实现有效提升。
一是推动管理权限下放。着眼于构筑“小政府、大服务”的运作模式,推进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激发镇乡发展活力。今年,按照市对中心镇新一轮扩权强镇文件精神,会同区法制办、审管办对一个卫星镇、两个中心镇以及财政局、建设局、土地等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针对性强、改革力度大的中心镇放权调研报告和实施方案。根据两个镇的实际和不同的特点,重点突出了“一镇一策”,计划在姜山镇成立综合执法局。
二是推动审批服务优化。念好“减”字诀,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和容缺预审,减少审批事项、缩短承诺期限、精减申报材料,积极推动审批权限下放和行政许可职能归并,针对远离中心城区的咸祥镇,成立以咸祥镇为中心的“1+3”(咸祥加塘溪、瞻歧和滨海园区)区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67%。念好“快”字诀,推行重大项目招标模拟备案和预招标制度,对进入招投标环节的重大项目,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强化督办,对项目报批工作倒排审批期限,对每一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动态监督审批效能,确保项目推进不因人为因素而拖延。好“帮”字诀,成立投资项目服务中心,全程代办、协办、督办相关项目审批事宜,帮助开展报批、招投标等辅导培训,为项目落地提供“保姆式”的全程服务。
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养老社会化,制定和出台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系列政策,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和“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城乡全覆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疗人性化,以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并通过连接2家区级医院、一家专科医院、24家社区服务中心、285家社区服务站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共惠。推进教育均等化,强化政策引导扶持,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机制,加快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力度,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