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和信息化投资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工业和信息化投资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积极有效措施,持续改进投资管理,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稳中有进,重大项目推进有力。有效投资作为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环,既为稳增长做出了贡献,更为调结构积蓄了力量。
投资较快增长在稳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坚持“工业强省”战略不动摇,我省先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2〕34号)等一系列政策意见,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推进重大制造业项目精准服务,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出口下滑、内需不振的情况下,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与信息化投资累计达到349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到34.3%,年均增速达到13.8%。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相关投资政策导向,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浙江省工业投资导向意见》等政策意见,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示范项目计划,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众、纳智捷、吉利汽车等整车,正泰、晶科等企业的光伏组件,海正辉瑞生物医药制剂产业基地,浙江兴兴新能源180万吨甲醇制烯烃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累计实现投资1.45万亿元,占全部限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7.7%,接近半壁江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由2013年的188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6.8%,上升为2015年的2545亿元和29.1%。随着新兴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4.1%上升为2015年的36.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23.9%上升为2015年的25.5%。
投资集聚奠定了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的新型格局。“十二五”以来,我省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省工业投资进一步向产业集聚区、工业大县、新兴产业基地集中,为全省工业空间布局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环杭州湾地区累计实现投资23110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二,工业大县投资与产出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持续加强,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强化。
内涵式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了生产方式显著转变。2013年开始,我省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坚持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的工作机制下,确定了一批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培育了一批专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并开展示范推广,区域性行业试点全面推进,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机器换人”的热潮。“机器换人”推进三年来,全省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近30%,同比减少普通劳动工人约200万人,同时解决了一大批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效优化了我省劳动力结构。
信息化投资为信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宽带浙江”战略,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全省范围内择优建设了18个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全面推进信息经济“七中心”和“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实施千家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和800多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信息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社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31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7.72%。2015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95.89,居全国第三位,各省区第一位。
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经济积累了较大的体量,但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一是大量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滞后两年工业投资的效果系数整体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伴随着全社会信贷额度的增加,工业企业的融资环境未能有效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与信息化投资新增资金来源构成中,自筹资金占比高达84.9%,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三是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缓慢,同“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思路、促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仅对传统产业“互联网+”形成制约,同时影响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四是主要建立在项目审批基础上的工业和信息化投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工业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化分工中,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投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龙头和起点,需要有引领新常态的更高要求,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大局。
从浙江看,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创新红利和制度红利加快释放,制造业增长动力正逐渐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资源与能源的刚性约束不断出现新变化,全社会环境诉求处在“高涨期”,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与中西部省份去拼政策、拼资源、拼成本,“创造+智造+质造”是制造强省建设的核心。政府要更加积极有为地打造更好的软环境和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唯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形成优势、赢得先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以有效投资为前提,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新兴产业投资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推动浙江工业经济新旧动力加速转换,促进浙江工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价格机制主导资源流向;同时,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发展新形势和投资新变化,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做优增量与调整存量相结合。立足于创新驱动,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投资;同时,注重对原有存量的优化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园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投资引导,引领传统产业新型化。
硬性投资与软性投资相结合。既要重视土地、厂房、设备等硬性投资,不断提高先进装备在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又要更加重视人才、研发、培训等软性投资,积极引导产业资本、人力资本与创业创新有效结合。
考虑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坚持把谋划长远发展和当前合理增长结合起来,既注重当前发展的现实需求,解决当前投资管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又重视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切实推进解决投资领域深层次矛盾和未雨绸缪地化解潜在风险。
(三)目标任务
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稳固,投资潜力充分释放,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总额突破5.5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投资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信息经济、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等新兴投资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重大项目、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投资方式实现升级。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投资方式基本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兼并重组、联合并购等各种间接投资比例大幅提升,研发、培训等各类软投资比例大幅上升,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有效投资的新型机制基本确立。
投资资金更趋多元。国内贷款比重稳中有降,股票、债券、产业基金、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比重不断提高,自筹投资来源趋于多元化,产业基金促进有效投资的作用明显发挥。
投资效果稳步提升。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工业与信息化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稳步提高,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保持基本同步,并成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三、重点领域
围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结合各专项产业规划的实施,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发力,在“十三五”时期,组织实施“百项万亿”工业和信息化投资项目计划。
(一)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优质增量扩张
1.信息经济
我省信息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核心产业比重偏小、工业应用相对滞后、智能终端与元器件产品竞争力偏弱、新型基础设施引领不足的问题同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势和我省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尚不相适应。“十三五”期间,我省信息经济投资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在以下领域取得突破。
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围绕“数据强省”建设目标、信息经济万亿产业培育和“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需求,着力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基础通信网络,建设覆盖全省的无线网络,推动互联网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应用,重点推进杭州国际互联网出口专用通道建设工程、量子通信商用实验网建设工程、全省电子政务视联网工程、5G商用实验网研发应用工程、公共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启动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建设,全面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智能、在全国居领先优势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新一代光通信宽带、IPv6下一代互联网、4G/5G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专用通信网络、海洋卫星通信、三网融合等系统设备、终端及关键配套件,着力发展云终端、新型显示、数字全媒体及智能家居等相关智能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平台,推进湖州北斗移动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国家级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嘉兴无线通讯电子及装备基地等平台建设,实施中兴通讯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富通集团光纤预制棒和海洋工程电缆、海康威视数字安防、浙江大华智联监控设备、浙江中光信息光通讯等重大项目,形成规模分别超千亿元的现代通信产业集群和信息机电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中心。
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海洋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产业应用,扶持发展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加快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园、杭州钱江传感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电温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实施杭州士兰微集成电路芯片、宁波时代全芯科技相变存储器、浙江智武光电科技高端半导体芯片、天通控股大尺寸蓝宝石晶片、浙江迅鼎硅乙烷及硅甲烷半导体材料等重大项目,提高新型电子元器件的自给能力,建设我国重要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重点突破物联网传感芯片、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应用平台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大数据战略,打造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统一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规划建设临安云制造小镇、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富阳硅谷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嘉兴移动互联与大数据基地等产业平台,重点推进中航工业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华数“云计算产业园”与“下一代广电融合网工程”、康恩贝智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浙报传媒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交易中心、网易杭州软件生产基地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和行业应用,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巩固并提升我省在制造业集散控制领域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2.高端装备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局面,同时面临着增长速度趋缓、创新投入不足和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着眼未来,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在以下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以创造“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新供给为发展方向,满足生产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加快国际领先产品的进口替代,推动新一代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向高效率、高智能、高互动方向发展,依托萧山机器人小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丽水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等平台建设,重点实施中国国际石化油页岩炼油成套设备制造、湖州优必选科技智能机器人、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智能机器人、浙江诺力机械智能仓储物流装备、浙江精星高端物流装备、浙江中感传感器科技水下机器人、浙江双环传动机械RV减速器、杭汽轮工业透平机械等重大项目,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建立机器人产业和若干领域智能制造装备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新型纯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突破高密度高可靠性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系统、整车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提高整车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例,率先布局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规划建设路桥沃尔沃小镇、长兴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湖州开发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等重大平台,通过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及动力总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杭州长江纯电动汽车、浙江时空电动汽车及电池箱、浙江众泰新能源汽车技改、浙江超威纯电动物流专用车、微宏动力智能电动乘用车、湖州百成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万向创新聚能城、宁波南车产业基地、浙江万马智能充电网络、湖州恩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装备等重大项目实施,建设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应用基地。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以创造自动驾驶、智能移动终端、低空出行、城际出行等新供给为发展方向,以满足安全快捷出行、互联互通服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向安全、智能、高速、低碳、畅通等方向发展,依托德清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舟山航空产业园、杭州大江东新能源运输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吉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台州无人机小镇等重大平台,重点实施波音飞机亚太基地、万丰航空、日发航空、精工通航总部基地、灵昆车辆维修基地、新兴移山运输设备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我省航空和轨道交通产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
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大型汽车滚装船、大吨位化学品船、液化天然气船、大型疏浚船、海底电缆敷设船等特种船舶及环保船舶,积极发展大型半潜运输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工辅助船等海洋工程装备,依托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临港装备制造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大平台,实施中船(宁波)大功率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零部件项目等重大项目,提升我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修造基地。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以创造特高压电网、泛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供给为发展方向,以满足全球能源供给和调配、降低碳排放强度、打造“常态蓝”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向低碳、清洁、生态、互联等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嘉兴秀洲光伏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诸暨环保装备产业基地、衢州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实施运达风电、国电海上风电、中广核海上风电、迈凯特株式会社节能变频电机、菲达环保、浙江晶科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重点项目,扩大新能源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巩固和提升我省节能环保装备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化与综合应用基地、国内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4.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以创造互联网医疗、高端诊断、专利药等新供给为发展方向,以满足重大疾病、进口替代药物、优质医疗服务、家庭保健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生物医药向更加温和、反应效率高、环境友好、安全性高、产品可控性强等方向发展,推进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台州化学原料药基地、绍兴现代医药高新技术园区、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通过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华东医药、浙江医药、京新药业、国镜药业、歌礼药业、嘉兴广聚缘等医药制剂重大项目实施,加快原料药向高端制剂的深度开发,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医药制剂出口基地。
5.新材料产业
以创造特种材料、专用材料、尖端材料等新供给为发展方向,以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电子产品核心零部件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高质量、高效能等方向发展,推进宁波杭州湾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园、衢州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衢州市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上虞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通过宁波海越新材料、巨化氟材料、新安有机硅、新和成聚苯硫醚、东磁永磁铁氧体、浙江博瑞电子材料、浙江泰克光学材料、浙江精功PAN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我省在新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二)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存量改造提升
1.石油化工产业绿色化
以满足交通运输、生命科学、节能环保、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中高端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等方向发展,建设舟山民营绿色石化基地项目、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洞头大小门岛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巨化甲基丙烯酸甲酯、浙江盛元阻燃聚酯等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以石油炼化为龙头,带动下游精深加工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绿色石化基地、国际知名的化纤产业基地、全球高性能染料制造中心。
2.传统汽车产业智能化
重点开发经济型高质量轿车,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商务需要的中高档大型客车,重点围绕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电子化等领域发展各项新技术,促使浙江汽车产品走向智能化、舒适化、轻量化、绿色化。积极引导零部件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零部件关联企业组建模块化供货的企业集团,在我省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结构,重点实施大众汽车宁波基地扩建、长安福特杭州生产基地二期、浙江锋锐车用发动机、浙江巨科实业新型高强高韧汽车铝轮毂、宁波舜宇辅助驾驶影像模块等重点项目,不断强化我省整车引领优势、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和稳定供货能力,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有影响力的汽车产业智能化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3.轻工纺织产业时尚化
推动纺织服装业、消费电子、珠宝首饰等中高端环节向时尚化、高端化等方向发展,加快建设余杭艺尚小镇、瓯海时尚智造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诸暨袜艺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湖州丝绸小镇等重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健盛高端袜业项目、威宁益美美丽时尚产业基地、浙江兰宝特种纱线等项目,建设国内领先的时尚纺织服装基地、国际知名的时尚皮革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时尚家居用品产业基地,打造国内时尚轻纺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4.建材冶金产业低碳化
推进建材冶金产业向规范化、低碳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强化行业准入管理,加大联合兼并重组力度。进一步开展水泥行业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实施水泥脱硝工程和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废物和危险工业废物的建设项目,以搬迁改造促进玻璃行业产业升级,以“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打击假冒伪劣、取缔无证无照”为重点,开展木地板行业大整治、大提升,推进钢铁、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化解,进一步加大脱硫、脱硝、废水深度处理、原料场粉尘治理力度,引导企业逐步向金属新材料领域转型,全面完成国家淘汰提升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支持传统产品向新材料领域转型。
5.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化
以满足健康养生、品质生活等领域中高端需求为市场导向,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向精品化、艺术化、高值化、大众化等方向发展,推进西湖龙坞茶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越城黄酒小镇、湖州丝绸小镇、磐安江南药镇、龙游红木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开化根缘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青田石雕小镇、东阳木雕小镇、龙泉宝剑小镇、松阳茶香小镇等重大平台建设,实施老恒和古法酿造生态生产基地、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率先走出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全球知名的丝绸时尚中心,全国黄酒传承发展的引领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现代产业基地、全球著名的“三雕一文房”产业生产基地、青瓷宝剑综合生产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投资机遇,以补齐创新能力短板为核心,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的战略支撑平台。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联合科研院所,按照“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产品创新要求,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积极依托以“阿里系、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为主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重点创业创新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力度。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每年组织实施百项新兴产业示范项目,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路径示范。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经济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主导品种,并力争在全国形成引领性优势。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省与地方联动,在全省培育若干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突出、平台基础完备、产品竞争力强、示范效应显著的新兴产业基地。以“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众创空间,积蓄新兴产业发展后备力量。
(三)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全面打响浙江制造
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每年实施百项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示范项目,着力推进浙江“制造”、“质造”产品升级。围绕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需求,以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示范服务平台,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突破,提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水平。以产品标准提升、功能提升、品牌提升、材料替代为主要路径,以现有产品嫁接高技术和互联网为主要手段,以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实施产品升级换代计划,以传统产品新型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产业、工艺制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制造由产品向“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
(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速生产方式转型
引导和鼓励企业围绕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开发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制造方式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深化推进“机器换人”工作,“十三五”时期省级每年实施百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和10个行业“机器换人”区域试点示范,加大工程服务公司培育力度,组织现场会等对接活动。实施“机器人+”行动计划,普及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到“十三五”末,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0万台以上。持续实施千企信息化“登高计划”,积极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协同与网络制造,支持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制造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一批运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设备及工艺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运用项目,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以食品、轻纺、医药和石化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化改造示范项目,推进生产全流程密闭化、自动化、智能化、循环化技术改造。以“低、小、散、危”企业为重点,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突出环节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
(五)推进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产业特色小镇
着力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与提质增效,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特色小镇。对全省各级工业园区进行系统优化,因地制宜地巩固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全面提升全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工业园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或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按标准对企业实行留园、入园、退园分类管理,逐步推进留园企业全面改造、加快退园企业“腾笼换鸟”、实行入园企业引领示范,全面提高园区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协作配套程度,按照补齐缺链、做强产业链的要求,推动现有产业园区企业整体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生态、科技、智慧型产业园区。以“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基本要求,重点围绕七大万亿产业并兼顾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
(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着力完善和创新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制度供给,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理出一批民间投资进入意愿强烈、国家层面有突破空间的行业和领域的PPP项目,向民营企业公开公共资源性项目投资信息,争取浙江民间资本进入铁路、能源等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示范性成效。探索建立以行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专项投资资金等为主体的工业(产业)投资平台,以证券交易市场、资金拆借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资本流通平台,以产业导向政策、鼓励扶持政策为主体的政策服务平台,实现工业投资全要素实时共享。建立“银企对接项目”长效机制,在继续开展银企对接项目推荐的同时,争取在推动融资租赁、金融租赁、股权投资等方面开展探索,构筑新的工业投资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修订发布《浙江省工业投资导向意见》,合理引导投资方向,省级工业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推荐国家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要符合《导向意见》,对符合《导向意见》且用地集约的项目,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最低标准的70%执行。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组织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基于我省块状经济特色突出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巩固与提升特色优势,特别是支持杭州市打造信息经济高地、舟山打造海洋经济新区、淳安等26个欠发达县以生态工业为方向加快特色发展步伐。
(二)创新政策扶持方式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转变专项资金扶持方式,践行“两个不再”的原则,省级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典型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真正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克服目前财政政策的单一扶持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和县市区设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投资基金,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对重点产业的优质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或开展法律法规许可的其他投资活动。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利用基金增强政府引导资金的调节作用,为重点产业发展注入资本动力和市场活力。
(三)加强项目招商引资
支持各地加快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的招商队伍,结合地方实际,编制重点优势产业的招商路线图,突出招商选资、招商引智,积极引进符合我省投资引导方向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央属国有重点企业和知名民营大企业项目。以建立和完善新型有效的招商引资机制为重点,以引导传统产业资本进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方向,实施新一轮的“浙商回归”工程。启动实施省级层面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四)落实环境资源保障
在全省全面推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单位能耗产出、单位用水产出、单位排放产出为核心,建立完善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实现对全省所有工业企业开展分类评价管理。建立完善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水价、差别化排污、差别化土地使用税等政策,以及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并加快在全省普及,推动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倒逼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
(五)深化投资管理改革
深化落实“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推广实行承诺验收制。适时扩大承诺验收制范围,形成更加有利于项目落地实施的投资环境。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核准机关能够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或者通过后续监管等方式解决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审批,切实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建立重大制造业项目精准服务工作机制,对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展跟踪服务,落实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前期、实施和投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六)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投资目标任务落实,优化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并实现省对市、市对县的考核联动。加大对各地的监督检查力度,适时组织全省推进工业有效投资和“机器人应用”技术改造工作督查,对考核评价获奖地区奖励资金和土地指标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对于未能达到省下达的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目标任务的地区,在次年考核评价时予以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