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浙江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07 14:16:43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信息经济发展为契机,电子信息产业在高起点上保持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地位。“十二五”期间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破万亿门槛,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4258亿元,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五;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95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6.89%,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十二五”末,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超百亿企业达12家,其中,天猫、海康威视、富通、淘宝4家企业超200亿以上,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45家。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竞争力位居全球数字安防行业领军地位,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已形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通信电缆及光缆、电子信息机电和电子元器件及材料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我省以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为引领,积极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全国约有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电子商务及60%的企业间电商交易都依托浙江的电商平台完成。以高新园区和特色小镇等新型载体带动集成电路、5G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全省已培育19个信息经济特色小镇、12个信息经济示范区。软件业竞争力全国领先。“十二五”期间,我省软件业规模从676.7亿元增长至3024.5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2014年杭州获得“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对全省软件业发展形成良好带动作用。软件业规模占全国比重为7%,利润总额占全国15%左右,高附加值效应明显,行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创业创新环境优越。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创新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独特精神,为信息产业植入了良好“基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提供了优质“土壤”。浙江信息经济发展全国领先,是全国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省,通过“云上浙江”、“数据强省”建设,以用促产、产用联动,全面推动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仍需完善,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和关键器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亟需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及集成电路等新一代技术产业总量规模仍然偏小,核心竞争力偏弱,对全行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
       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百亿级投资项目缺乏。近年来,我省引进的高水平龙头整机类产品、平台类产品少,特别是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百亿级投资项目少,影响了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实力的较快提升。
       (三)发展机遇
       伴随着信息技术创新、扩散、融合、渗透所带来的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提升,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以及稳定经济发展前景的最优途径。
       在此背景下,信息产业将引领经济创新发展新趋势,融合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信息资源已成为战略性经济资源。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措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信息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作为推动信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主要支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信息经济发展要求,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以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重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突破高端环节,全面提升基础产品,完善“一核二优多园”的产业发展布局,实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实现向电子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重点,着力完善创新环境,丰富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开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促进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重构传统行业的发展范式,拓展行业价值空间。以应用为牵引,坚持技术产品和应用市场的融合,推进信息产业内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它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
       共享发展。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配置效率,引导产业、企业、行业、区域间的资源共建和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推广应用,挖掘市场潜力。
       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配置资本链、布局人才链,建立产业合作生态圈。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在技术研发、生产制
造、市场营销、融资等环节的广泛应用,鼓励业务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相结合,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实现产业全面提升。
       绿色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贯彻执行电子产品能效标准,加强软件开发与硬件设计,不断提高电子产品能效。强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产业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整体质量效益全国一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规模发展目标。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
       ——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龙头企业1家,超500亿元领军企业5家,超百亿元骨干企业20家。
       ——创新能力发展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龙头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超过5%。
       (四)产业布局
       一核。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信息经济“六大中心”,培育国家数字安防基地,打造万亿级信息产业集聚区,形成辐射和支撑全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高地和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核心区域。
       二优。推动宁波、嘉兴构建环杭州湾南北两岸创新驱动引擎,打造浙江信息产业发展两大优势区域,与杭州形成错位协同发展格局。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为重点,宁波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通信和计算机产品、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仪器仪表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嘉兴重点发展通信电子、光伏、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集聚区,与杭州共同引领全省信息产业发展。
       多园(基地)。以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信息经济特色小镇等产业发展集聚区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整合资源要素,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产业集聚度的信息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突破计算资源虚拟化、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统筹云操作系统、高端存储设备、云计算大数据业务等发展,建设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体系。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新型高端路由交换设备、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设备、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操作系统(NOS)等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信息网络技术体系。突破高端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机器视觉等终端新技术,强化智能硬件、移动芯片、移动操作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工业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协调发展,构建安全先进、自主可控的智能终端技术体系。强化自主可控云、管、端各层软硬件的相互适配和协同发展,加快重要领域自主软硬件的整体性突破。
       提升基础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装备等的研发创新能力,推动移动芯片、网络设备芯片、嵌入式芯片、MEMS传感器等领域的重
点突破。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显示等领域的新材料加工工艺,支持企业通过材料试验,积累工艺参数,在敏感材料工艺方面加快追赶国外水平。着力研发智能装备、设计软件等基础装备和工具,提升智能化制造和生产的支撑能力。
       超前布局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实基础技术储备,选择一批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权。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下一代网络、量子通信等新兴网络领域的开放式创新和试验验证,加大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二)引导产业高端发展
       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高端产品。大力突破高端环节,全面提升基础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实现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跨越。加速淘汰低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及产能,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传感器和高端电子材料。围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加速传统消费类电子整机和家电产品的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智能互联设备、新型通信及网络设备、可穿戴智能终端等新型换代整机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服务延伸,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繁荣发展。
       软件业强化基于网络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发挥安防监控、纺织服装、工业控制、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通信、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的既有优势,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发展工业软件和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软件,提高嵌入式软件在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仪器仪表、信息家电等重点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形成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商业应用模式的创新发展。发展新型通信服务产品和特色业务体系,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发展基于网络的即时通讯、视频娱乐、动漫游戏、视频监控、异地存储、搜索、支付、位置定位等网络增值服务。以云工程及云服务为重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向云服务企业转型,打造全国领先的云服务产业体系。以大数据应用为中心,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多媒体加工、可视化软件等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
       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国际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企业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从加工制造向研发、服务等环节拓展,鼓励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
       (三)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推动“互联网+”行动。以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引领,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以创业创新、产业融合、益民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领域为重点,打造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社会民生、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渗透和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分享经济,在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全国“互联网+”先行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中心。
       推动全产业链整合发展。着力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重要产业链,加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的统筹衔接,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形成产业链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瞄准电子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核心能力为依托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垂直整合,统筹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产品智能化升级,构筑产业发展的整体新优势。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把握信息经济开放共享的特征,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新平台、新形式、新应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创业创新资源配置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的集成化、协同化与系统化。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开源技术研发团队,积极参与和组建开源社区,提升对开源技术和社区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着力建设若干个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提升技术创新、标准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水平,构建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企业配套协同发展。以安防、云计算、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大数据、动漫游戏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推动形成一批国际一流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研发创造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控制力。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用担保、投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大力扶持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支持创客群体发展壮大,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产业战略联盟,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协作,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共赢的协作关系。
       (四)推动协同集聚发展
       发展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基地)。完善基于“云、网、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较高的信息经济发展集聚区,全面推进各类信息经济企业、机构、人才在示范基地集聚。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构建科技含量较高的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投资基金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迅速发展。
       发展信息经济特色小镇。全面落实土地要素保障和财政扶持政策,加快打造互联网创业小镇、移动互联网小镇、云计算小镇等信息经济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加速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推进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发展众创空间。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设新型创业孵化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将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服务。

       四、发展重点
       (一)核心基础产业
       集成电路。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为核心,强化专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特色优势,做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配套业,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强省和国家
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CPU和面向移动通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硬件、智能控制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依托省内重点骨干企业,以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晶圆制造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面向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IGBT器件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特色工艺制造线建设。加快配套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封装及检测设备、大尺寸硅片、高端靶材、高精度引线框架及配套材料、中高端光刻胶、中高端高纯电子化学材料等,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高端配套产品基地。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积极开展面向未来的石墨烯材料、纳米智能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等新一代信息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重点发展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材料、高端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绝缘薄膜及超级电容器介质材料、新型印刷电路板和覆铜板材料,柔性导电基板和OLED用高纯有机电子化学品等材料。突破电子元器件加速向片式化、超微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制约,重点发展新型敏感元件和微纳器件、微电子联接器件和微机电系统(MEMS)、新型电声元件和频率器件、磁性元件和绿色电池等高端电子元器件。
       新型显示与光电子。加快高端平板显示技术产品和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产品的开发步伐,重点发展TFT-LCD、OLED等新型显示面板、模组以及背光源、超薄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器件与专用设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光电子器件和光通信行业重点发展高端光纤预制棒、新型大容量长距离低色散光纤光缆及特种光纤、光电一体化产品、红外及微光夜视产品、光输入(出)、光存储、光交换与光集成器件、光电元件及光电子信息材料等关键光电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
       (二)高端优势产业
       通信与网络设备。加快实施新一代宽带通信与网络(ICT)科技重大专项,强化自主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宽带光通信、量子通信、专用特种通信、数字集群通信、高速宽带无线接入等技术产品;支持三网融合的通信系统、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及关键配套件;加快发展IPv4/IPv6网络互通设备,支持IPv6的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核心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深化4G、4.5G系统设备的产业化和应用,加快5G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应用;积极开展新型信息网络技术预研,以杭州为主要集聚区切实加大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打造量子通信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数字安防。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整合发展软件、通信设备制造、传感器、集成电路、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产业领域,构建以城市公共安全基础平台为支撑、以城市公共安全核心技术和新型产品研发为先导,以安防监控、环境安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应用服务为载体的数字安防产业体系。打造“安防云”服务平台,重点推广关键区域高灵敏性周界防入侵系统、智能识辨系统等项目。加快“智慧环保云”平台与系统大型软件研发,推进城市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污染监测、城市能耗等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应用。提升信息安全服务能力和水平,研发安全存储、防病毒、防火墙等信息安全主流产品。
       应用电子产品。汽车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网络、汽车导航、无人驾驶及智能管理控制系统、行驶安全与车联网信息服务等汽车应用电子产品。医用电子重点发展高端彩色超声、数字化X射线机(DR)、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以及高集成、低功耗的家庭和携带式的医疗处理器平台。航空电子将重点发展光电探测、座舱显控、综合惯导、飞行控制、雷达与通信、空中管制、大气数据采集等应用电子产品。海洋电子将重点发展海事卫星通讯导航、船舶设计、船用电气等用于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海洋应用电子产品。工业电子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坐标定位系统、拾取放置智能系统、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PLC)、工业相机及镜头、机器视觉及传感器等产品。能源电子发展高端功率MOS晶体管(Power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快恢复二极管(FRD)产品,加快研发采用SiC和GaN的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推进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大容量储能系统等能源电子产品发展,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产品研发。
       新型软件与云服务。面向未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加快研发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车载智能设备的跨多种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以及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物联网关键基础软件。发展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具、高端数控系统(CNC)、具有视觉、触觉和力觉的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以及现场管理系统(SFCS)等工业软件和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建设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
       (三)新兴融合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以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为基础,致力打造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涵盖“元器件-终端-系统-应用-服务”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电子产业链。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围绕测绘遥感数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地理信息与导航定位融合服务、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制造、地图出版与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居民关于地理信息产品及其技术服务消费的引导和培育,加快开发地理信息资源及技术服务产品,提高地理信息应用水平。积极探索地理信息数据的交易和商业化应用机制,积极与国内相关龙头企业合作,创建地理信息交易中心。
       工业互联网产业。以“机器换人”、“机联网”、“厂联网”等试点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标准和关键标准研制,构建工业网络有线、无线混合组网环境,支撑现场设备级、车间监测级及工厂管理级的不同网络需求和技术研究。推进工厂物联网发展,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网络化,强化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要素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引导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企业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绿色制造变革,推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能耗优化作业调度系统、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管理系统等,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总量,全面提升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水平。
       车联网产业。以部省合作5G车联网应用示范区为核心,推动建立车辆身份识别、新型动力转换、车内车外互联的车联网生态体系,通过传感、控制、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应用,在互联网框架下构筑新型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突破驾驶辅助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无线车载系统设计与集成、车车通讯技术、车与控制平台间通讯技术,发展车载信息系统、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身电子控制器件等,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主要核心组件的产业能力。促进车联网产业链上下互补和优势整合,鼓励互联网企业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约车、智能停车等服务,拓展车联网服务体系。
       新兴网络信息服务。构建宽带网络、信息传输、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与数字内容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智能终端的多元、动态、实时、精准化的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加速基础电信业与产品制造、软件开发、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深入交融,促进新服务和新业态的产生。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在工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促进信息网络与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在线娱乐、消费、社交、资讯等服务,加快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兴网络服务消费领域,培育发展新兴网络信息服务业。以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探索电子商务新模式,鼓励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创新,创新发展O2O电子商务模式,着力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鼓励发展产销协同和定制电子商务模式,积极打造集成化分销电子商务平台。
       智能硬件。重点发展移动终端产品、智能手机和可穿戴产品,推动应用于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和应用平台建设,研发面向下一代网络和具备智能交互能力的新型智能手机,发展新型可穿戴产品。围绕智慧家庭信息惠民典型业务应用示范,推进支持智慧家庭业务的多媒体智能终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自主音视频标准在互联网音视频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音视频产品研发与应用。
       人工智能。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确立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产业地位,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土地、资金、电力、人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保障。加快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合理布局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协同有序推进实施,形成牵头部门抓总落实、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发展引导
       进一步推动开放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鼓励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国内外知名IT企业到我省投资发展。继续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要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生产和研发基地,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提高我省信息产业与全球产业同步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工业企业、服务企业建立新型产业发展联盟,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三)优化扶持政策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从财税、投融资、人才、知识产权、行业服务等方面制定实施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建立行业专项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扶持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要与国家、有关省市同类基金规模相匹配,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优势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进口替代和成套设备出口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以及股权融资、知识产权和项目融资、上市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形式直接融资。
       (四)集聚高端人才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等办法,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借鉴吸收“北、上、广、深”等市在健全医疗、科研、住房、户籍、职称、奖励和免缴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有专长、善经营、懂管理的领军人才;对接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企业重点引进赴美国、欧盟和日本留学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
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五)实施重大项目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行业追赶发展、跨越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战略需要,重点围绕“核高基”、系统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通过引进外资、央地合作、自筹资金等多种举措,着力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对产业发展拉动提升明显的重大项目。着力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资源要素集中,加快建设各类服务性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检验检测、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持重大项目实施。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智库,为发展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协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六)完善基础条件
       统筹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各类城域网络,提高话音、视频、数据等多业务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提高接入网共建共享水平。加快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升级改造,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网络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水平,加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规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测评,加快发展壮大信息安全产业。

上一篇:浙江省融资担保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