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时尚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十二五”以来,全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时尚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时尚产业人才在规模总量扩充、发展平台建设、能力素质提升、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为加快推进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领军、设计师为特色优势、高水平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6年,全省时尚产业领域从业人数达107万人。其中,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省“千人计划”专家12人;国家级服装设计师25人,省级设计师40人;国家级制版师38人,省级制版师40人;国家级玉石雕刻师14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106人,省级玉石雕刻师191人;“浙江工匠”35人。人才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省时尚产业总产出达9874.7亿元,同比增长13.8%。
2.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大力推进时尚产业平台建设,构建形成了一批产业创新升级、人才集聚共生的发展平台。目前,全省已创建杭州、宁波、温州等3个时尚名城,柯桥面料生产基地等6个特色时尚产业基地,以及余杭艺尚小镇等12个时尚特色小镇;建立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1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29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8个,重点企业研究院和设计院16个。其中,余杭艺尚小镇吸引20名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入驻,500多家创新型企业集聚;宁波和丰广场招引8000余名各类时尚产业人才,建立1家院士工作站。创意中国(杭州)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国(杭州)国际时尚周、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3.培育能力稳步提升。加快构建以高校培养为核心,国际化合作培训为补充的人才培育体系,时尚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建立。截至2016年,我省高校已培养时尚产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3727人、本科生92581人,一批高校增设了丝绸技术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开设时尚产业相关专业的高职、中职学校分别达到43个和94个,开设的相关专业总数分别达到494个和312个。与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韩国设计振兴院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日益深化,杭州国际时尚学院已获批成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开放性大学也已在筹建之中。
4.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要求“突出人才强省,争创战略资源新优势。进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两个报告均深刻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6月我省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提出25条人才新政;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印发《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下一阶段人才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各地、各部门重视人才发展、狠抓人才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时尚产业人才展示交流平台初步搭建,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一批以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为代表的各级时尚产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为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时尚产业人才发展与打造万亿级产业、推进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引领时尚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还不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引领者、深谙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工匠、掌握资讯渠道的时尚品牌推手等人才,高层次人才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二是多层次时尚产业人才发展平台还不够,缺乏影响力更大、层次更高的时尚产业国际性人才交流平台,以及世界级、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创意设计人才发展载体,引才聚才用才的平台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优化还不够,缺乏专门扶持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精准服务、精准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形势。
1.从国际来看,全球时尚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省加快集聚高层次时尚产业人才带来发展机遇。近些年来,全球时尚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和贸易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时尚产业发达国家虽然仍掌握着设计、品牌、研发等产业发展的高附加值环节,但是随着全球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不断深化,时尚产业加工制造环节正加快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流入我国明显加速。同时,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依托本土时尚人才从时尚潮流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加快突破,崛起成为全球时尚产业重要的新兴力量,也为我省时尚产业人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2.从国内看,消费升级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为我省加快集聚高层次时尚产业人才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的需求侧结构也逐步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呈现出新的特点,由新消费领域横向拓展向以既有消费领域的纵向升级转变,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流。时尚消费、品质消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蕴含巨大市场空间,推动了以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消费者体验为特征的时尚产业加速发展,对创意设计、品牌营销、时尚品鉴等时尚产业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
3.从我省看,加快集聚高层次时尚产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未来预期,但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2016年,我省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时尚产业高层次人才来浙发展。2022年杭州市将第19届亚洲运动会,为我省时尚产业及其人才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但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对时尚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纷纷出台时尚产业人才扶持政策,我省时尚产业人才发展面临较大的区域竞争压力,还需进一步发挥产业发展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尽快打造形成时尚产业人才发展高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省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以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为核心,创新时尚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构建选引育用留的人才发展完整生态链,大力实施“越秀(能工巧匠)工程”,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时尚产业人才发展高地。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强化以企引才、资智合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引育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2.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围绕时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创意设计、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高层次紧缺人才。统筹推进时尚产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时尚产业各类人才资源,努力促进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存量提升、增量优化。立足内部挖潜,盘活人才存量,加强现有时尚产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外部引进,扩大人才增量,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选拔各类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
4.精准施策、整体提升。加强研究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抓住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多方合力、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推动时尚产业人才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培养造就一支与时尚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规模合理、结构优良、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基本建成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创业创新活跃的时尚产业人才高地,初步形成我省时尚产业人才全球化竞争的比较优势。具体目标为:
1.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时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50万人。其中,时尚领军人才和设计大师700人。时尚设计师、时尚买手、时尚与奢侈品管理、时尚品牌运营等人才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发展平台提能增效。杭州、宁波、温州等三大时尚产业名城、6个时尚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创建完成12个时尚特色小镇,创建12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时尚产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设计院达到32个。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达到12个以上。
3.培育体系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加快推进,适应时尚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初步建立,增设一批急需的时尚创意设计相关专业。国际化人才培育能力显著提升,建成1所国际化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一批国际知名设计培训机构。设立3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设计大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博士后流动站等高水平技能人才培育载体。培养与时尚产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分别累计达到6600人、98000人。
4.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时尚产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评价、培育、集聚、服务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开展时尚周、趋势发布会等大型时尚活动,争取国际知名时尚活动落户浙江。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时尚产业人才政策针对性更强。
三、重点领域
(一)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
聚焦时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关键领域,发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等创新设计平台的集聚作用,培养一批时尚产业领军型技术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符合时尚产业发展导向,创新路径清晰、预期效益明确的领军型技术创新团队,引进一批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信息科学,以及纺织面料、皮革材料、化妆品原材料等材料科学前沿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家。加强高校时尚产业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夯实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基础。
(二)高水平企业家人才。
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工程,聚焦时尚产业五大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兼具世界时尚视野和中国时尚文化、顺应产业竞争格局的企业家。聚焦时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敏锐发展眼光、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家。聚焦时尚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加快培养一批发展意识强烈、引领传统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家。聚焦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浙商精神,加快培养一批创业创新能力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生代企业家和创二代企业家。聚焦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养一批职业素养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
(三)尖端设计师人才。
定位高品位、优品质时尚产品设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时尚设计学院合作,加大各类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领军型时尚创意设计人才,大力集聚一批国际、国家级设计名师,形成由设计创新引领带动时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加强青年设计师人才培养,开展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产品设计大赛等时尚集群和推广平台活动,发现并培养一批青年新锐设计师人才,形成合理的设计师人才梯队。
(四)高技能人才。
以时尚产业智能制造为方向,以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为对象,加强智能制造专业化培训,造就一批熟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掌握智能制造全流程,熟练运用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高技能人才。以时尚产业手工艺传承为方向,以传统个性化设计或产品制作为重点,全面推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造就一批具有经典手工艺特长、传统文化素养较高、善于技能传承的现代工匠。
(五)创意型营销人才。
加强时尚产品与市场对接,引导时尚产品消费潮流,推动网红营销、电商直播等线上营销平台和新品发布会、时装周等线下平台营销产品相结合,积极培育一批掌握国际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善于时尚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具有敏锐洞察力和丰富行业知识的创意型营销人才。加强创意型营销人才梯队建设,推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和时尚设计专业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为大中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岗位,增加创意型营销人才储备。
四、主要任务
围绕浙江时尚产业发展的五支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越秀(能工巧匠)工程”,重点推进六大任务。
(一)瞄准产业高端,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及时掌握国内外时尚产业人才和团队发展动态,绘制浙江省时尚产业高层次人才发展地图,实时、动态反映时尚产业五大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分布、发展变化情况。依托国家和省“万人计划”“151人才工程”“千人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钱江人才计划”等重大引智计划,遴选并引进一批时尚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鼓励其在浙江设立科研工作站,推进工作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快以站带才、筑巢引凤,吸引时尚产业研发类高层次人才入驻。依托海内外浙商、海外人才联络机构、招商引资海外办事机构、国际猎头公司等资源,在纽约、巴黎、米兰、伦敦、东京等五大国际知名时尚之都设立海外时尚高层次产业人才招引工作站,定期开展时尚产业引才活动。创新海外引才方式,加强我省与时尚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行业协会、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力争到2022年,每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海外留学人才20名以上。
(二)强化时尚创意,培育时尚设计师。
编制时尚产业设计人才紧缺目录。探索举办时尚产业设计师大赛,合理设置评价标准,评选一批面料设计大师、服装服饰设计大师、皮革设计大师、珠宝设计和雕刻大师,以及家居、电子终端及数字产业的产品设计大师,增强设计师人才的社会公认度。支持设计大师成立工作室,开展传媒、广告、金融等市场化运作,推进设计大师示范工作室建设。经常性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技能竞赛,引进一批高端设计领军人才,发现一批优秀设计人才,列入时尚产业“名师培育计划”。支持省内设计师“走出去”,参加世界五大时尚之都国际级时尚舞台展示,参与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美国IDEA奖、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顶尖设计大赛,推动我省时尚产业自主设计品牌和人才走向世界。加强设计专业建设,开设时尚设计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创新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设计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到2022年,全省时尚产业五大重点领域各评选认定10名设计大师,集聚600名时尚产业设计领军人才,培育1000名青年时尚产业新锐设计师。
(三)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打造时尚名家。
推动时尚产业浙商回归,探索在世界浙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设立时尚产业分会场,加大力度招引海外时尚产业领域的浙商企业家和领军人才回浙创办企业。开展“浙商薪火”培育行动,依托浙商商学院、湖畔大学等,通过创新论坛、代际交流、导师帮带等形式,助推新生代、创二代企业家成长。以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海归系等为重点,探索建立浙江省时尚产业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建设,加强跟踪调查,提供精准服务,优化企业家人才供给侧结构。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计划,联合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省内优秀培训资源,积极开展“菜单式”培训和企业家“双自主”培训。定期选派企业家赴境内外特别是五大时尚之都开展高端培训和考察学习,加快创新企业家时尚发展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到2022年,培育10名左右国际知名度高的企业家、100名左右专精特新发展的企业家、100名左右引领或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家、1000名左右新生代企业家、1000名高素质职业经理人。
(四)开展人才选树工作,遴选时尚工匠。
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继续举办“之江工匠”“浙江工匠”、钱江技能大奖、金锤奖等高技能人才选树活动,全面实施首席技师制度,培养一批时尚产业高技能领军人才。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建立时尚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快推行技能大师带徒模式,推动生产技艺传承。依托“百校千企”和“千企千师”培养工程,支持时尚产业企业探索开展“学徒制”制度试点,进一步创新企业学徒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增量提质。依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化高职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建立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产业技能人才职业训练院。完善时尚产业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健全以国家级赛事、世界性赛事为引领,以省级和各市、县赛事为主体,以企业内部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提高技能化水平。加强CAD/制版/样版师、量体师、工艺师、样衣工、珠宝鉴定师等紧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职院校增设有关专业,进一步加大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进一步理顺样板师、量体师、染整师等特有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管理体制。力争到2022年,培育10000名左右高水平“时尚工匠”人才。
(五)构建时尚产业发展生态,促进人才集聚发展。
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时尚名城建设,进一步增强时尚名城、中心城镇、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对时尚产业发展高端要素的集聚功能,逐步建立国际化时尚产业人才发展高地。充分发挥柯桥面料、海宁皮革、诸暨珍珠饰品、义乌饰品、临海休闲用品、嵊州领带服饰等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全国特色时尚产业基地。以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余杭艺尚小镇、柯桥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建设为引领,以现有特色小镇和现代产业集群为基础,在时尚服装、时尚皮革、时尚纺织面料、时尚家纺、时尚毛衫等领域创建一批设计资源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专业性时尚产业发展示范平台。建立健全以“一体两院”为主要依托、各类平台为补充的时尚产业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在时尚产业五大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和重点企业设计院;支持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际时尚中心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设等新兴组织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和设计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补齐紧缺人才短板,做强做长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创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12个,建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2个以上。
(六)开展时尚人才赛会活动,汇聚时尚产业多元化人才。
积极开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时尚活动。大力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时尚产业活动来浙举办,把握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余杭良渚的有利时机,加快打造成为汇聚全球工业设计资源的联合中心。继续办好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探索开展浙江时尚产业专场对接活动;对标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等国际性会展活动,高标准策划浙江时尚周、中法时尚周(论坛)、中国(杭州)国际时尚周、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国内外创意设计人才交流、创意设计产品与时尚企业对接、流行趋势发布、设计师大赛、时尚品牌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发出浙江时尚产业和人才的“好声音”。鼓励各市、县(市、区)依托产业集群优势,举办专业性时尚设计大赛或会展活动,吸引集聚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用好各方资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时尚产业人才发展机制。省经信委要牵头抓好全省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协调解决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省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订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各地要加强时尚产业人才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明确年度时尚产业人才工作目标任务,逐项组织落实推进;组织企业家、行业专家能手等,成立时尚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
(二)加强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用好用足现有的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时尚产业人才的引进、培训、交流和重大平台建设、活动开展等的支持力度;谋划设立省新兴产业人才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跟投、阶段性参股等多种形式,缓解时尚产业人才创业融资难问题。各地要整合人才政策和专项资金,适当向时尚产业发展、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倾斜。积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对时尚产业人才再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等的投入。
(三)加强人才评价。
编制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人才分类目录和紧缺人才目录,及时发布时尚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以及设计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特殊技能等人才分布和紧缺状况,指导各地有序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推进时尚产业人才评价与现有人才评定制度相衔接,摒弃单纯以经济发展论英雄的评价理念,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时尚产业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对人才能力素质和综合贡献开展全面系统评估,探索基于评价结果的任职资格制度。建立时尚产业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时尚产业人才调查和信息发布机制。
(四)优化公共服务。
强化对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对时尚产业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机制。健全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发挥好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网等各类涉企和人才服务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提升信贷、税收、市场准入、法律等服务,在项目申报、团队建设、产业对接、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形成有利于时尚产业人才创业创新的良好条件。探索开展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环境评价,建立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发布时尚产业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报告,推动各地加强人才精准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五)加强氛围营造。
注重组织建设和感情关怀,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时尚产业人才入党,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与优秀时尚产业领军人才的联系制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发挥各级工商联、时尚产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解决时尚产业人才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发现和推广各地推动时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加大对优秀时尚产业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时尚产业发展、有利于时尚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