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初步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更好地推动围绕生态文明系列的改革试点在泰顺成功落地,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又符合山区实际的县域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新路,2015年泰顺启动了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工作,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泰顺在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升了生态品牌形象。近年来,泰顺先后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试点,以及省重点生态功能建设试点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并于今年9月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的指引下,今年全县主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提升,截止9月县域出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PM2.5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11.1%,排名全省第一,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过火面积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6,12.1%,“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实行暂定一年,主要是担心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事实证明这一担心是多余的。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同比增长8.2%,分别比全国(6.7%)、全省(7.5%)高1.5个、0.7个百分点,其中三产比重达到62.3%,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额53.06亿元,同比增长12.4%,南浦溪景区、一鸣亲牛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乌岩岭国家4A级景区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6亿元,增长20.5%;全县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产值分别增长17.9%、30.3%,新发展电商主体128家,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50个,实现网络交易额5.24亿元,增长108.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2元,增长10.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增长8.2%。
(三)构筑了绿色生态家园。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1亿元的财政奖励资金对民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大力开展“水岸同治”重点片区攻坚行动,雅阳、彭溪等5个中心镇污水管网工程和筱村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35个,顺利创成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全力推进“三改一拆”“三边三化”“环保清零”和“无违建县”创建,截止上半年完成“三改”241.8万平方米,处置违建15.5万平方米。致力建设生态城镇,加大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力度,县城三大入城口美化工程全面启动,县图书馆、廊桥广场等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停车泊位智能咪表管理系统和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完成建设;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1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4个、精品线建设1条、整镇创建1个,岭北村、下桥村分别列入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古村落。
(四)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绝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推进,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被纳入年度乡镇考绩法重要考核内容,同时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在土地、资金等基本要素优先分配的基础上,将干部、人才激励列为重要内容,设立“绿色发展优秀奖”,集体嘉奖,集体记功,优先安排挂职干部及大学生村官,提升优秀乡镇实际在编率等举措,是把基层干部成长与县域转型发展绑定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来激发基层人才干事活力和工作信心,为一批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绿色人才”提供良好土壤,形成优秀乡镇“名利双收”激励导向和良好干事创业氛围。(综合体改处、泰顺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