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集聚区提出整合提升加快发展的要求以来,湖州市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将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进行实体化运作,负责核心区块的开发建设,并对集聚区提出了聚焦产业、聚焦项目、聚焦平台、聚焦改革、聚焦形象等“五个聚焦”以及速度变快、质量变好、规模变大、管理变精、环境变美“五个变”的具体要求,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66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核心区固定资产投资75.27亿元,同比增长27.25%;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8.54亿元,同比增长10.2%。
1.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集聚区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主阵地、主引擎,也是全市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先行区。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集聚区核心区“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在全市首次颁发“五证合一”营业执照。截止目前,核心区已核发“五证合一”营业执照48件,累计办理业务29856件;备案类项目实现90天审批,提速67%;缩短企业设立办理时间40%以上,累计为企业节省1900多万元。二是推进资源要素改革。率先推进资源要素改革和破僵尸企业、破围墙圈地、破低效用地、破既得利益“四破”专项工作,并逐步在全市面上进行复制推广。截至目前,已盘活存量土地808亩,盘活空置厂房18万平方米,新增入库项目60个、完成投资26.84 亿元,其中企业技改项目56个。三是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从创业创新团队培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等十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今年以来,集聚区新申报国千人才15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6名,新引进国千人才2名、省千人才4名,人才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2.优化对接服务,提升平台能级。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部门联动注重顶层设计。为做好“十三五”开篇谋划,围绕特色小镇、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重大项目申报等重要事项,有关部门定期召开工作对接会,积极出谋划策,加强工作联动。目前,集聚区已全面启动智能电动汽车、生物医药、微电子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特色小镇、中美产业园等创建工作。二是力量下沉提升平台能级。为扶持集聚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和微宏动力公司发展,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电力保障、配套建设、示范运营等方面层层推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同时,组织选派了23名优秀干部到集聚区挂职锻炼,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转型升级等领域一线作战、现场比拼、奋力攻坚。三是市区同力加速创新驱动。以市区共建的南太湖科创中心为主平台,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名校共建创新平台24个,1-8月,科创中心35家入驻企业完成产值2.5亿元,利税1688.7万元,分别增长52.2%和67.7%。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区专利授权493项,同比增长14.7%,其中发明专利71件,同比增长184%。
3.强化组合发力,加快产业培育。产业是集聚区发展的生命线。一是专项行动助推招大引强。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市主要领导带队参与集聚区招商,今年以来分别在深圳、珠海、广州举办“1+4”组团式系列招商活动,深度做好与行业协会、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对接。1-9月,集聚区共招引项目71个,总投资达到293.7亿元,其中5-10亿元项目6个,10-20亿元以上项目6个,2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二是专业指导强化新业态集聚。围绕“金融+”、“互联网+”等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展债券融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招商融资系列活动,加强了同中植集团、即富金融等大型金融公司的深化合作。1-8月,共引进了融汇嘉恒、中泰创展、中国网库、浙江即富金融数据处理等35家金融平台公司,完成注册资本32.5亿人民币,外资1亿美元,实现税收1968.6万元。三是专门政策扶持做强主导产业。建立健全了集聚区大项目招引联合洽谈、快速响应、“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机制,研究出台了“金象金牛”大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相关文件,助推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目前,集聚区已培育9家“金象金牛”企业和48家“双高”企业,推动3家企业上市、新三版挂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共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2.9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0.2%,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