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要求,浙江开放型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开放型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型经济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更加协调。环杭州湾产业带地区开放型经济规模、质量再上台阶,杭州、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嘉兴接轨上海更加深入。湖州、绍兴外向型产业持续发展。温台沿海产业带地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以下简称民外合作)更加活跃,温州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步伐加快。金衢丽产业带地区开放型经济加快崛起,金华在全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以省域四大都市区为龙头、开放平台为支点,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的开放型经济空间格局更加协调。
货物贸易总量再上新台阶,贸易结构更趋优化。“十二五”期末,全省货物贸易年总额达到3474亿美元,其中出口2767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6?5%和8?9%,成为全国第三大货物出口省。其中,民营企业和新兴市场出口增幅高于平均水平,自主品牌出口占比达到21?8%;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年出口285亿美元,跨境电商实现年出口额41亿美元。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17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1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136个,尤其是股权投资、投资基金、境外上市、融资租赁、创业投资和投资性公司等多种引资方式迅速发展。
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326亿美元。企业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海外并购更趋活跃,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境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资源开发基地等领域不断拓展。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230亿美元。
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末,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442亿美元,年均增长17?2%,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达11?3%。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教育、咨询等为主的高附加值新兴领域占比大幅提高。出口市场分布趋于多元,欧美市场份额提高。
服务业开放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拓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花旗、汇丰、渣打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相继进驻浙江。目前,全省已拥有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33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不断深化,对外经贸人文交流进一步增强,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平台不断夯实,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新增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4个对台经贸合作区,舟山综合保税区、嘉兴综合保税区和金义综合保税区相继获批设立。“十二五”期末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53?4%和44?1%。浙洽会、消博会、义博会、食品博览会、境外“浙江周”等国际展会平台影响力不断增强。
开放体制加快创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效明显,成为全省出口增长主要动力之一,“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验已向全国推广。海宁启动第二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作用明显,覆盖全省主要进出口企业的浙江省外经贸运行调查监测系统更加完善。
对全省经济贡献增强,推动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外贸依存度50?3%。通过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方式,推动省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不断适应国家市场中高端需求已成为浙江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的主要动力之一。外资质量、层次快速提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对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经济调整周期的新技术、新规则、新矛盾。从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趋势看,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全球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和新机遇,科技进步正在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上升使我国经济面临“两面挤压”的风险加大,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从全球治理体系变化看,国际经贸规则正面临重大变化。美国加快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多边协定,力图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我国正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遵从者向重要参与者转变,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和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大国博弈的系统性复杂性增强导致地区不稳定和国际政治关系不确定性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跨国投资总体疲软,新兴市场资本流入明显减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十三五”前期贸易下行压力加大,传统贸易强国与新兴贸易大国争取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投资份额的冲突加剧,经济全球化与“去全球化”抬头的矛盾加深。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国内面临新常态下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引领我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布局自贸园区、深化体制改革、发展“互联网+”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带来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重大机遇。但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面临着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要素供应紧张、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以及周边省市激烈竞争等挑战,找短板、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浙江开放发展面临五个重大转变。在发展趋势上,将进入双轮驱动、协同发展阶段,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双轮驱动的外贸格局加快形成,更加突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投资驱动;在发展速度上,将进入新常态下的稳健增长区间;在发展重心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有效地惠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政策上,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发展路径上,强调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和创新驱动,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全方位开放、全要素配置。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为省内高能级国际化开放平台还比较少;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推动开放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外贸发展的后劲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不高,服务贸易比重不高;高质量的外资企业和价值链高端企业比重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不多;开放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开放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城市国际化、产业平台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我省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自由贸易园区等重大战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强省,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丰富内涵,全面发展。坚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全面深入的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推动开放空间由沿海向内陆拓展延伸,积极有序推进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全面开展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绿色环保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全方位、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开放,带动浙江经济社会大发展。
创新创优,率先发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构建公平开放发展环境,推动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创新国际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双向投资新模式、新平台,持续优化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提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共赢开放,不断提升浙江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突出陆海内外联动,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格局,坚持内贸与外贸、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走出去”与“引进来”、线上与线下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促进,妥善解决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自身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做到内外联动、相互促进,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开放型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强省初步建成。
规模保持全国前列。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增加,“十三五”期末服务贸易年进出口总额45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5000亿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500亿元。
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比重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自有品牌出口比重提升3?2个百分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外资企业项目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运用跨国并购获取国际先进制造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海外布局业内领先、总部设在浙江、国际形象良好,进入商务部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国际承包商(ENR)250强、跨国经营指数领先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
体制机制新优势初步形成。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取得重大突破,新型贸易方式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进一步健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
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利用外资比重提高,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全省开放型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全国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对台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建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小镇。
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杭州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初步建成,宁波舟山港国际大港地位进一步凸现,综合辐射功能不断拓展,义乌小商品国际商贸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浙江本土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一)加快完善对外开放新布局。
充分发挥国际海港、陆港、空港和信息港的门户和枢纽作用,高水平构筑义甬舟、沿海两大开放通道,建设宁波—舟山、杭州、金华—义乌、温州等四大开放战略高地,推动沿海地区与浙中、浙西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全面构建浙江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1.加快构建义甬舟和沿海两大开放通道。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以宁波—舟山、金华—义乌为枢纽,以金甬舟铁路、金台铁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绍兴、台州、衢州、丽水等周边地区,加强沿线海陆空口岸一体化和海铁联运等集疏运体系建设,联动推进舟山、宁波、嘉兴、金义等综合保税区建设,提升宁波北仑、大榭、金华、衢州、丽水等开发区发展水平,打造沿海和内陆开放、对外和对内开放统筹联动的开放大通道。
构建沿海开放大通道。深入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统筹沿海港口、海湾、海岛资源,协同推进全省港口整合。整合提升舟山、宁波、杭州、嘉兴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杭州、宁波北仑、大榭、温州、绍兴袍江、柯桥、嘉兴、湖州等开发区,高水平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对外科技合作走廊、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和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兴科技城、温州浙南科技城等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上海、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继续走在全国沿海开放的前列。
2.着力建设四大开放战略高地。打造以宁波—舟山为核心,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门户。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港口经济圈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充分发挥省海港集团大平台作用,推动宁波、舟山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取设立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组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港口合作组织。强化国际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等开放功能,打造宁波舟山港世界级强港,提升宁波栎社国际空港,推进舟山航空口岸开放和波音项目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以舟山群岛新区以及宁波江北、镇海、北仑、鄞州等相关区域为主体,着力完善大宗商品及集装箱中转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江海联运集疏运网络,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民营绿色石化基地和国际航空产业园。
打造以金华—义乌为重点,连接“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提升义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水平,强化国际陆港枢纽功能,加强义乌航空口岸、金华—义乌陆路口岸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金义都市新区等开放平台,加快推进金义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招商,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试点,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化陆港城市。
创建以温台为龙头的民企民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温台沿海区域布局建设若干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创新民外合作模式,争当民企民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3.大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以打造优良的国际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服务环境为重点,提升核心城市国际化高端服务配套水平,吸引更多有影响的外籍人士来浙江居留。杭州都市区重点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优势,以发挥后G20峰会效应和筹备2022年亚运会等为契机,强化科技、文化、会展、信息、金融、旅游等国际化功能,积极引进国际性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着力打造杭州国际信息经济引领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中心、旅游休闲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影响力。宁波都市区重点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际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和港航物流中心,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温州都市区要发挥海外温商优势,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成国家重要枢纽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都市区,以金华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率先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总部基地和特色小镇建设中,积极引入国际投资和管理机构。
完善省域中心城市国际化功能。嘉兴要加快与上海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浙沪创新发展、产城合作先行区,全面推进与上海在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平台、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互联互融。以办好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契机,加快建设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推进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和核电特色小镇国际化发展。湖州要加快建设国际健康养生和乡村旅游基地,打造德清地理信息特色小镇国际品牌,着力打造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绍兴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特色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台州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智造名城和海上丝路港城。舟山要加快融入宁波都市经济圈,着力建设世界著名的国际性枢纽港和国际旅游岛。衢州要建设国际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要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建设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城市。
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主动接轨上海,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争取上海自贸区和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覆盖,积极对接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支持湖州、嘉兴等地区共建产城融合平台。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融合,合力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
(二)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外贸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形成以渠道、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1.继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升浙货的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通过展会、品牌、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传统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力争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实施展会拓市场工程,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企业的合作,着力组织好传统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国际性展会,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出口比重,提升浙洽会、义博会、中东欧博览会等省内重大展会质量。全面实施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做好省级出口名牌培育和出口精品筛选工作,建立浙江出口名牌精品库和编制名特优出口产品目录,支持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促进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贸企业和浙货品牌,打响“浙江制造”区域品牌,扩大品质浙货的国际影响力,名特优产品占全省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积极实施“互联网+外贸”工程,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境外业务。
2.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实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广工程,在条件成熟市县复制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进专业市场内外贸一体化,进一步放大试点效应。进一步完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联盟,推动进出口环节相关部门创新业务监管模式,完善企业分级管理办法,建立便捷高效的企业通关环境,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提高出口退税、检验检疫、融资服务等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外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创新优势,全面提高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全要素生产效率。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3.持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做强一般贸易,提高纺织、服装、轻工、机电等传统优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支持汽车、船舶、生物医药、轨道交通、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力培育大型成套设备等新的拳头出口产品,推动出口迈向中高端。做大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高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贸易,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和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示范企业建设。优化出口企业结构,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进口,支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企业开展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加强进口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互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进口综合效益。发展绿色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4.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县3年培育工作,打造10个具有参与全球行业产品标准制订权和自主定价权的特色产业和企业集群,以点带面,在全省形成示范引领、集聚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氛围。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拓市场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装备制造业出口有机融合,推动我省工程承包企业转型为综合承包服务商,推动机电装备出口企业转型为系统集成商,扎实推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工程、大项目,实现市场分布、行业领域新突破,通过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产品出口。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布局,加强境外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内外贸结合市场、外贸龙头企业等在境外建立海外仓、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零售网点、售后服务中心等各类境外机构,力争每年新设境外营销网络500家,着力构建行销全球的浙货销售网络体系。支持企业进入境外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奥特莱斯(outlets)等中高端零售渠道,推动浙江境外商品城转型升级。
5.着力强化进出口平台建设。整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科技兴贸基地,巩固一批以特色块状经济为依托的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出口平台。重点依托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宁波保税港区、金义综合保税区、杭州保税物流中心、温州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规划建设一批进口商品直销基地,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平台。重点支持舟山、宁波、嘉善、义乌等地建设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等进口交易平台。
(三)全面提高利用外资新水平。
积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新体制,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推动民外合作,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促进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质量效益迈上新水平。
1.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营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环境。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机融合,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强安全审查和风险防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平台作用,形成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监管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商投资全程监管体系。完善外国投资者信用管理机制,建立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联系协调机制,做好外商投资精准服务工作,完善外国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
2.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外资质量。重点引导外资投向信息经济、健康、节能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高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引进世界500强等知名跨国企业。引导外资向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集聚,支持外资在金衢丽产业带发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加大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生物医疗等领域引资力度,吸引港澳台金融、贸易、航运等优质投资,巩固与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资规模。充分挖掘海外侨资侨智资源,促进海外浙商回归。做强浙洽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招商引资平台,加强驻外商务机构服务中心建设,举办针对性强的产业洽谈、项目对接等活动,加强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招引一批“大好高”外资项目。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升绿地投资集约化水平,鼓励在浙外资企业以增资方式扩大投资,合理引导跨国并购和股权投资。大力引进一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打造若干国际化的基金小镇。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浙江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高效利用国际贷款,鼓励外资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租赁等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引导民外合资合作,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省内上市公司与海外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四)增强企业跨国经营新能力。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的优势,推进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
1.鼓励企业开发海外战略资源。支持有实力的浙江企业参与东盟、中亚、西亚等油气资源开发,争取油气进出口权。支持扩大与东南亚、澳洲、拉美等地在铁、铬、钾盐及铝矾土等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建立一批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建设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林渔合作开发基地。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地区在大豆、小麦、棉花等种植、加工领域合作,推进与东南亚国家在橡胶、大米、木薯等种植加工业领域的合作。在伊朗、吉布提、安哥拉、秘鲁等地建设若干远洋渔业基地。
2.加快推动优势产能高水平海外布局。积极扩大国际装备制造合作,发挥核电、高铁等产业优势,参与国际核电基地和高速铁路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围绕我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统筹谋划产业升级和有序转移,实现省内境外联动发展,支持实施一批电力、水泥、玻璃、纺织、光伏、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投资项目,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承揽附加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深度开发“贷款换资源”“工程+融资”“工程+投资”等特色模式,引导对外承包工程由工程建设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支持企业抱团合作,加强联盟拓市,带动浙江装备制造、技术标准、服务等出口。“十三五”期间,实现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累计2000亿元以上。
3.大力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依托浙江龙头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雄厚实力,大力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广泛建立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战略资源渠道,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建立国际化生产基地、研发设计基地、海外孵化器,拓展海外分支机构,提高海外雇员比例,增加海外销售收入,提升跨国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本土功能总部为主的全球产业链,引导企业将高端产业环节回归浙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
4.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节点城市和港口为重点,推动浙江企业依托大型投资项目在境外布局建设一批经贸合作区。巩固发展泰中罗勇、越南龙江、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国家级境外园区,支持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塞尔维亚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等省级园区提升创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新设墨西哥等园区,推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共建一批科技园。在境外建设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实现境内外联动。
(五)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新发展。
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加大市场拓展和平台建设力度,打响“浙江服务”品牌,推进服务贸易扩量提质,带动浙江服务业转型升级。
1.拓展服务贸易市场。积极组织服务贸易企业参加境内外优质展会和专业对接会。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国际交流合作,搭建线下对接平台,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一批服务贸易境外自办展和对接活动。组织参加境内外展会150个以上,重点组织好戛纳国际电视节等重点展会。推进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努力培育和完善文化、服务外包、教育等线上对接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线上交易平台功能,带动新增全省服务贸易超过30亿元。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巩固扩大国际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着力形成服务外包、文化、海事、教育、中医药、知识产权、创意设计、技术等服务新优势,提高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比重。进一步打响“浙江服务,服务全球”。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领域的品牌企业。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通过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
3.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新提升,释放服务贸易发展活力。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产业集聚,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在岸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建设,注重在岸外包与离岸外包协调发展。注重实施在岸服务外包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提高行业水平。推进文化服务贸易城市的文化产业集聚,努力扩大文化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文化贸易的软实力。积极指导推进杭州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4.完善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培育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基地、离岸服务外包综合示范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特色示范园区、在岸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文化出口基地等5类基地园区,努力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发挥好人才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好全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的平台作用,抓好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在境内外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一批服务贸易各类人才。
(六)构建国际电子商务新格局。
积极推动全球电子商务规则制定,加强国际交流和互动,推进电子商务领域多边合作,确立我省在全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建成具有战略地位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1.全面提高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巩固现有网络零售平台优势,提升发展企业间电商平台,创新发展服务领域电商平台。加强电子商务园区的服务功能建设,培育专业化的园区运营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推动各地建设一批电商小镇,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电商小村,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升级。做强做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在浙江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和配送基地。提升电商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做大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全面打通面向境外消费终端的浙货营销渠道,提升自主品牌的网上销售比重,加快发展大宗物流方式的跨境电商备货出口业务。规范发展直邮进口,积极发展保税备货进口。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在境外投资生产,努力构建品牌和销售渠道在浙江、制造环节在境外的外贸发展新格局。创新和完善跨境电商管理体制机制。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创建浙江(义乌)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建设全省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3.加快电商服务国际化进程。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鼓励电子商务平台联合电商服务企业共同拓展国际业务,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站式电商服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走出去”。在境外逐步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不断输出浙江的电商服务模式和标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地区)建立国际性电商行业组织,加强区域间电商合作。推动专业电商平台进一步升级,完善国际支付、配送等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商平台。
4.提升国际电商话语权。积极参与国家或相关国际组织发起开展的双边、多边、区域电子商务规制的谈判和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电商规则标准、发展机制和政策的制定,推动跨境电商的“浙江标准”“中国标准”输出。深化浙江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跨境电商发展中的作用,扩大跨境电商业务范围。
(七)拓展服务领域开放新空间。
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深化对外经贸人文交流,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对外开放。
1.率先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浙江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助推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省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国际金融业务,加强互联网金融国际合作,推动证券、基金、期货经纪商国际合作。加快完善与跨境电子商务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在线跨境支付、在线保险服务、在线融资贷款、在线退税服务等业务发展。重点以金融小镇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知名创投基金、投资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化科技金融国际合作机制。依托温州市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平台,积极复制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推动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集中运营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等改革,争取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等相关试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浙江股权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在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中,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
2.深化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依托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等战略平台,争取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创新体系试点。放大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溢出效应,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率先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和专利交易平台,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建立国际技术交易数据库。布局和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进入国际技术联盟、标准论坛及专利联盟,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和国内技术标准海外推广,获得相关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认证。加大引进国际重要科研机构力度,着力推进与美国、加拿大、芬兰、以色列、葡萄牙和捷克等国的联合产业研发。加强海洋科技、海洋渔业、海水养殖等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好中泰海洋技术联合实验室。创新人才国际化促进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及本土企业家培训,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浙江创业,建好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推动高端人才往来签证便利化,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便利制度。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引进一批国际化高端创新人才。
3.深化对外经贸人文交流。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筹划和办好亚运会赛事、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吸引一批国际组织落户浙江,推进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德清论坛会址建设。加强政府层面对外交流合作,深化省州合作和地方友城合作,积极拓展一批国际友城。
建设一批国际化旅游区。打造若干具有浙江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积极引进世界知名旅游企业,推动国际邮轮旅游。积极拓展国际航线,争取宁波、温州、义乌国际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吸引国际旅游团队经我省往返中转出入境。
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实施的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打响浙江文化品牌,加大与境外媒体合作宣传浙江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
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办学,支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海宁)、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建设,推动省内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特色中小学结好交流以及教师境外访学培训,加强学生境外交流和培训,着力培育10家以上国际化特色高校,建好一批中小学国际结对学校。
实施医疗服务国际化行动计划,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医疗机构,推动省内医院加大国际合作办医力度。开展国际养老合作,引进国外成熟养老模式和养老运营管理机构,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八)加快提升开放平台新能级。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开发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外向型产业集群,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新设一批开放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1.推动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推进开发区分类整合,按照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原则进行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转为经济开发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内设高新园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等平台,实现功能叠加。优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实现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城融合。深化与港澳台合作,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支持海峡两岸(嘉善)经贸合作区建设,提升舟山普陀、象山、苍南、玉环等浙台经贸合作区发展水平,推动有条件的浙台经贸合作区升级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
2.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出口份额较大、产业集群基础好的开发区,加大外贸出口、国际产能精准合作、跨境并购的扶持力度,形成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重点在我省开发区等区域培育一批外向度高、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主要包括:杭州(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宁波(港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温州(光伏、风电装备)、湖州(环保装备、电梯电机)、嘉兴(智慧产业、互联网)、绍兴(环保装备、领带服装)、金华(新能源汽车、总部经济)、衢州(空气动力机械、高档特种纸)、舟山(高端船配、船舶与海洋工程)、台州(机械模具、汽摩配)、丽水(五金制造、历史经典产业)等。
3.创建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以开发区等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跨国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双边合作开发机制,打造一批主体功能突出、外资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国际产业合作园,重点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澳(舟山)现代产业园、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温州)韩国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开发区、高新区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合作建设国际创新园和孵化器。
4.推进口岸开放和功能完善。积极推动口岸相关部门简政放权与信息公开,切实改进口岸现场通关服务,清理规范口岸收费,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作业,全面推进口岸监管一体化,提升口岸服务整体水平。注重整合利用口岸监管设施资源,加快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全面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口岸监管经验,积极争取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覆盖嵊泗小洋山区块。
5.构建重点国家省州经贸合作平台。依托商务部重点国家省州经贸合作机制,结合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以推动贸易投资项目化、具体化合作为重点,构建与G20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省州之间的经贸合作平台。推进与我省已有的友好省州的经贸合作,主动寻找与我省经济发展有较大互补性的省州缔结友好关系。
(九)完善全面开放治理新体系。
1.完善开放型经济法律支撑体系。加快开放型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推动加快建立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健全反垄断审查协助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研判协同、执法协助,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出台我省开发区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开发区条例》。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强化涉外仲裁法律服务。推进监管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
2.优化开放型经济政策促进体系。出台对外贸易稳增长、调结构促进政策,加快出台促进加工贸易和进口发展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创造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继续发挥外贸出口对浙江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贸易与投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浙商发起设立浙商境外投资股权基金,加强与国内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的合作,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加大对外资项目的用地保障力度,优先保障重点国际合作、民外合作项目。加快推进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国际贸易投资子基金,引入国家政策性基金对我省对外投资合作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力争投资规模超100亿美元。扩大浙江在海外商务代表机构的布点,新设若干海外商务代表处,建立浙江省海外综合战略平台,实现商务促进与政府服务的海外拓展延伸。
3.健全开放型经济预警与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推进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总体协调和部门合作,强化“四体联动”贸易摩擦有效应对机制,完善外贸预警监测网络和涉外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应急援助。加强对企业境外风险防范的指导,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境外安全预警、防范、巡查、应急处置和境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境外权益保障机制,拓展境外安全协作网络,严密构筑境外安全新防线,用好政策性避险工具,切实提高企业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境外突发事件能力。
4.强化开放型经济管理信息与研究支撑体系。加强开放型经济理论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培养和集聚战略与政策研究人才,善于应用开放型经济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深入推进商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商务大数据综合平台及运行监测分析建设,培育商务大数据市场主体,加强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分析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和研究,提高浙江商务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的能力。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应用,加快以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枢纽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共享。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用好国际投资96357平台和其他贸易、投资服务平台。
5.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加强规划组织领导,成立浙江省外贸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研究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对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协调商务、发展改革、经信、交通运输、科技、教育、外事侨务、文化、金融、环保、旅游、卫生、口岸、工商等领域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规划落实、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
根据本规划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将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地、各有关部门,重点任务列入省政府直属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数据统计和动态跟踪,建立动态检查数据库以及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及时分析评估本规划执行情况,建立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依规(划)行政的监督检查,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要有规划依据。加强规划实施人才保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领域人才资源,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