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浙江省长袁家军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力争到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这些目标甚至有可能提前实现。在过去一年里,浙江省GDP总量突破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发展良好,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国首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显效。
2018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颇多,其中包括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全力争取自由贸易港落地浙江,以及加快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等。
重点打造数字经济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统筹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制定实施3000个“浙江制造”标准,新增10万台工业机器人,建成30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一批“无人工厂”和“无人车间”,推动八大万亿产业、军民融合产业、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浙江作为中小企业偏多的省份,通过“互联网+”将实现重大的转变,由传统贸易的销售环节转向商品智能制造经济。
报告提出,要聚焦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表示,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拥有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凭借庞大潜力市场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能够和美国处在一个并排跑的状态。
报告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之江实验室的引领作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平台作用、高等院校的支撑作用。
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创建的开放协同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发展目标,依托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研究力量,落户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
之江实验室重点聚焦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云计算,谋划智能云、工业物联网、大脑观测及脑肌融合、量子计算研究等四大科学装置。
陈建军表示,之江实验室能够突破传统的国家实验室模式使其“更加富有活力”。并且龙头企业介入不会只顾眼前牟利而是驻足长远发展,向产业链的上游竞争,由产业链的终端即制造环节转向高端衍生研发。
按照之江实验室发展规划,到2022年,实验室将集聚科研人员两万人,打造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200个。在受访专家看来,这无疑能够成为浙江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浙江的“四大”建设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举措,其中之一是要抓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开局。
大湾区是现代化浙江的空间特征,要突出接轨上海,聚焦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做强做大杭州湾,加快建设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沿杭衢高铁、衢丽温铁路有序拓展,努力建设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
世界经济格局中,大湾区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长三角地区正在积极推动环杭州湾大湾区。
2017年12月,浙江大湾区建设路线图首次亮相,涉及120个大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5万亿元。其中包括沪杭磁悬浮、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杭绍甬智能制造产业大走廊等。
不仅仅是大湾区,根据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浙江正全力推进包括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区在内的“四大”建设。并将以此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先行区,助力高质量发展。
大花园是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要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城市、国家公园,力争到2022年全省有10000个行政村、1000个小城镇、100个县城和城区成为A级景区。
大通道是现代化浙江的发展轴线。要按照主体功能突出、区域协调联动的要求,加快建设杭嘉沪创新大通道、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浙东南海洋经济大通道、浙西南生态旅游大通道,基本建成省域1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城区1小时交通圈。
大都市区是现代化浙江的发展极。浙江要加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力争到2022年四大都市区经济总量全省占比达到70%以上。
潘毅刚表示,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都市区的竞争,要打破原有行政体制之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在受访专家看来,“四大”建设相辅相成,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形成系统化,竞争力将空前强大。